中 台 山 月 刊 212 期 |
|
本期主題:逢苦不憂
|
|
反求諸己 熱惱蠲除
文/興山寺護法會會長 傳德 眾生常常在苦樂境界中流轉不停,無法超脫。面臨生老病死苦,總是希望受苦的不是我,卻又無止盡地追求物質生活享受,希望好還要更好。眼根偏好賞心悅目的事物,耳根貪著讚美的言辭,從中若是無法獲得滿足,彷彿生命有了缺口,不是自怨自艾,就是瞋心大起,不能作主地攻擊對方,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己,從工作到家庭都是如此上演,循環不止。 過去自己與孩子之間,常常因為彼此意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現在回想起來,由於孩子從小就很有主見,他的堅持己見,不肯聽話,往往令人怒火中燒,明明本意是為對方好,不知不覺竟讓失控的情緒,及惡言惡語撕裂了親子感情,不但傷了孩子脆弱的心,也讓自己傷透腦筋。 直到親近佛法,上了禪修班之後,有一次同修在我與孩子僵持不下時,大聲唸出〈達磨二入四行觀〉的內文:「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自己才恍然明白,如是因,如是果,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如果不能自我反省檢討,沒有良好的言教、身教,憑什麼去要求孩子呢? 真正依照經文去思惟,才明白很少把所學的佛法道理,用來化解心中的煩惱,只是一味要求孩子,一切都要依照我的方式,忘了尊重孩子,了解他們的想法,造成親子對立的心結,也讓自己深陷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苦惱之中,無法解脫。 〈達磨二入四行觀〉當中提示了修行的入手處,不外乎理入及事入,從事相上著手,可從「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等四種行門來落實。自己在上課時感受特別深刻,隨著祖師的開示深刻反省,發現原來以前的苦,都是因為自己的認知錯誤與不清淨的言行所招感。思惟至此,慚愧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更珍惜每一堂可以聽經聞法的機會,以及每一個可以修福修慧的因緣。 感恩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的大悲願,在熱惱的紅塵中廣設精舍,讓我們可以修行學佛,聽聞無上心法。傳德發願將感恩之心化為具體行動,生生世世護持三寶,守護正法道場,護持一切有情眾生走向光明的修行之路,離苦得樂,共證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