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11 期 |
|
本期主题:改变人生的好习惯
|
|
觉照每一天
文/见材法师 规律的学院生活,举凡早晚课诵、晨扫、过堂、教理课程、静坐、乃至法会坡务等,处处皆是修正知见、落实菩萨愿行的道场。尤其是藉由每日觉心观照的书写,养成反省检讨的习惯,更让这段菩提心路愈走愈踏实。 诚如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修行就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使这念心安住在善法、慈悲心、恭敬心、精进心上。”在学院的生活中,发觉自己慢心习气现起频繁,为了对治这难调难伏的慢心,必须每天练习转化慢心,如同治疗慢性疾病一样,依循着佛法的道理,每天觉察、觉照,如理思惟引发慢心的原因,进而照破执着,并将所体悟到的道理转换成“觉照小语”,贴在书桌前的墙上,时时警惕。 有为如幻刹那殒 觉察引发慢心的境缘,多半是看到他人不好的言行,自认为对方不如自己。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外乎是我执与法执,也就是误将虚妄不实的人事物当真,进而心生分别,认定某些言行就是不好,或是认为此人的言行从此不会改变。 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如果一个人所说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真实存在的,为何话语一讲完,就再也听不到声音呢?一旦动作完成,就再也没看到呢?显然,言语和动作都是暂时的显现,又何必当真呢!诚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万事万物乃是因缘和合的暂时假有,因缘散去瞬间即灭。因此,要破除对他人言行之妄执,就要提醒自己:“声音和动作都是假相”。 假如人是真实存在、不会改变的话,试想世间上有哪一个人从出生后,长相和想法始终一成不变呢?所谓“人”是由许多随时在变化中的细胞、思想等因素聚集而成的组合体,分分秒秒都在变化,本质亦是虚妄不实。纵使某个人重复出现某种行为,也只是一堆习气反覆地聚集呈现,但因为凡夫的心太粗,觉察不到而产生的错谬。因此,要破除对某人的成见,就要自我提醒:“他不会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心不强名妄情息 过去只要看到他人在斋堂拿取多一点食物时,忍不住就会将对方与贪心划上等号,从此看轻对方。仔细分析这样的观点未免太过主观,由于每个人的食量与色身状况不尽相同,自己却以“我”为基准,来衡量他人,一旦对方拿取的数量,超过自己的理解范围,便在心中不自觉地赋予“贪取行为”的有色标签,并因此认定自己比对方优越,这不正是自我意识加工的妄想、执着吗? 再者,拿取食物的行为,其背后的动机,未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或许是帮他人拿取,或是为生病的人准备,如此一来,取用多一点的行为,究竟是贪心还是慈悲心呢?是好还是坏的行为呢?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行为本身并无好与坏,是心意识分别所致。因此,要提醒自己转个心念,自己所认为的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历经学院四年觉察觉照的练习,墙上已是满满的“觉照小语”,吾日三照吾心已成为每日定课──“声音和动作都是假相”、“他不会一直是那个样子”、“坏事不一定是坏事”。如今心中的我慢习气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感恩,感恩开山祖师创办佛教学院,让学僧能听闻正法,如理思惟,降伏自心当中的无明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