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禪門探微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

文╱編輯部  圖╱法心

  

  大珠慧海禪師,唐朝建州人,俗姓朱。最初依越州(約今浙江紹興一帶)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至江西參訪馬祖大師。初見馬祖,大師問道:「上座從什麼地方來?」慧海禪師答:「越州大雲寺。」馬祖大師又問:「大德為了什麼事,特地來到這裡?」慧海禪師答:「來求佛法。」馬祖大師聽罷只說道:「老僧這裡什麼也沒有,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不肯照顧,拋家散走做什麼?」

  慧海禪師問:「請教和尚, 哪個是慧海的寶藏?」馬祖大師回答:「當前問我的,就是你自家寶藏。一切本自具足,無欠無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慧海禪師即時悟明心地,知自本心圓滿無缺,不由知覺,深心感恩踊躍禮謝,遂留山中師事六載,朝夕精勤保任用功。一日自念受業之師,年歲已高,當歸去承事奉養,報答受業之恩,於是辭別馬祖大師告假而去。

越州大珠光耀耀

  慧海禪師回到昔時寺院後,在心地上默默用功,隱於僧眾之間,隨眾起倒、過堂出坡,沒有人特別注意到他。一日,慧海禪師的後輩玄晏法師,在他房裡發現一卷慧海禪師所著的《頓悟入道要門論》,閱後心中驚奇,私下呈予馬祖大師。馬祖大師覽訖對大眾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眾人聞語紛紛前去尋訪依附,師謂眾人道:「我既不會禪,亦無一法可示人。」然而參請者為道而來,不肯放休,事不得已,師只好隨問隨答,因辯才無礙,寺中學侶漸多,大珠慧海禪師的聲名,遠近並聞。

  一日有僧問:「如何是佛?」師慈悲答云:「對面清談的,不是佛那是誰呢?」僧不解,良久又問:「師說何法度人?」師答:「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聽者不會,說道:「禪師家,渾如此,老是這般讓人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師反問他:「上座說何法度人?」答:「講《金剛經》。」師再問:「大德至今已講幾座來?」答云:「開講迄今已有二十餘座了。」師問:「此經是誰說的?」僧高聲回道:「禪師怎可如此相捉弄,豈有人不知道此經是如來金口宣說?」師更問:「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其中道理,請大德試著說來聽聽?」僧人頓時無對。

  一會兒,師更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哪個是如來?」僧聞此語即言:「某甲對此處經文,一直迷惑不解,不太明白。」師便言:「從來都沒有悟過,又說什麼迷惑。」僧乃再請:「請禪師慈悲,今日為我點破。」師云:「大德講經二十餘座,卻不識如來。」僧斂衣禮拜,說道:「願禪師垂慈開示。」師言:「如來者,是諸法如義。大德今日何得忘卻?」僧道:「是啊!是啊!是諸法如義。」

  師言:「大德是亦未是。」僧問:「經文分明如此,哪裡未是?」師乃問:「大德如嗎?」對曰:「如。」師又問:「木石如嗎?」對曰:「如。」師問:「大德如同木石嗎?」對曰:「無二。」師問:「大德與木石何別?」僧又無對,乃嘆道:「此上人者,難為酬對。」良久更問:「如何得大涅槃?」師答:「不造生死業。」「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僧又問:「云何即得解脫?」師答:「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此僧讚歎:「禪師如和尚這般,實為希有。」歡喜禮謝而去。

  師一日上堂:「諸人幸自護念,好個無事人,切莫苦死造作,最後只怕擔枷落獄!莫自認為我是參禪學道,解會佛法,每日從早到晚奔波不已,不過逐聲色走,心念紛起、分別不已,未曾歇止半刻,如此轉無交涉。貧道聞江西和尚語:『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從此便一切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物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

  汝等諸人,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故《華嚴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淨名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不用久留,珍重!」此日大眾普集,聞師語畢,久而不散。

  師乃慈悲對眾人說:「大眾何故在此不肯去?貧道已經毫無保留,全盤托出,對面相呈,你們還不肯放休嗎?如果還有疑惑、還不明白,今日一任諸人恣意早問,切莫錯用心、枉費氣力。」有僧問:「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體三寶?」

  師答:「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經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喻如瞋時無喜,喜時無瞋,唯是一心,實無二體。本智法爾,無漏現前,如蛇化為龍,不改其鱗,眾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無滯,應用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名無盡藏;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是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云: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法不歸如也。」

誨人不倦神炯炯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嗎?」師曰:「用功。」問曰:「和尚如何用功?」師答:「饑來喫飯,困來即眠。」「天下人不都如此嗎?一般人與禪師用功有不一樣嗎?」師答:「不同。」問曰:「哪裡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好好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律師即杜口。

  有問:「佛法在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嗎?」師答:「現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於內,中間無住處,三際不可得。」問者不明,說道:「此言大混。」師曰:「你正說『混』之一字時,是在內?是在外?」問者靜心究檢後,答道:「弟子於內勘察、於外討索,實在了無蹤跡,不可得之。」師告言:「若無蹤跡,分明可知,上來對你所說者不混」。

  馬祖大師門下龍象輩出,慧海禪師此等問答即事即理,發明禪門無念頓悟宗旨,與當時代無數禪宗祖師,一同高樹法幢闡揚宗風,如天帝網珠瓔交輝,分挑法燈勸進後來,影響深遠。後人將其法語等彙集為《諸方門人參問語錄》一卷,與《頓悟入道要門論》同時流通。當盛唐在太平笙歌裡,逐漸從興盛走向頹靡,樸實禪門的法堂上,學人探究心性的精勤參扣,依舊鏗鏘有力傳唱著千古宗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