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08 期 |
|
本期主題:翻轉逆境 超越自己 |
|
體冤進道--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一件事情的成敗要從因上觀察,修行也要從因上修。因上修行,就是靠一個「忍」字。外在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不但遇到逆境心要不動,遇到順境心也要不動。什麼是順境?名的引誘、利的引誘,當這些誘惑出現時,都要無動於衷,如如不動。外面的境界千變萬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只要這念心能作主,就有能力把外面的境界轉過來,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假使遇到事情時,這念心迷迷糊糊、不清不楚,方寸大亂,就會被境界所轉,遇到壞的境界就是受苦受難;入到好的心境,最後仍不免樂極生悲。 忍惡無諍生諸定 心若能如如不動,就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自然而然就能轉境。要達到這種心境,平時就要薰習禪定、要契悟本心,有了定力就能產生智慧,就能夠化戾氣為詳和。如果沒有定力,聽到外面一點點風聲,馬上就方寸大亂,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除了定力之外,更要做到心境一如。假使心清淨、心安定,如如不動,沒有貪瞋癡,外面的境界就會轉化成淨土,禪宗所謂的「悟」,就是悟到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這念心。做到了,自然而然身心能夠調和,境界也就轉過來了,若逃境安心,始終是無法契悟本心。 佛法告訴我們,外面所有的境界,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產生出來的,所謂「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心清淨,佛土自然就清淨。如果心中沒有是非、煩惱、無明,沒有財色名食睡、沒有這些渣滓,自然而然就很順利、很光明。 所以,一切都要從因上去努力、都要從這念心上開始。時時起善念,就時時都在光明當中;相反地,沒有覺察、覺照,任由無明、煩惱生起,心起惡念、口出惡言、身犯惡行,心中的光明就消失了,罪業愈來愈深,當惡果現前時,就為時已晚、無法挽救了。 一切惡報都是由過去微細的惡念、惡行所聚集而來,過去的惡念已經成了種子,存在八識田中,當惡業果熟就要受報。現在要把惡的種子轉過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雖然不容易,還是要拚命去做,要發大願、要有大行──以地藏菩薩的大願、普賢菩薩的大行,絕對可以轉化惡業。罪由心生,功德亦由心生,過去造了種種惡業,現在覺悟了,想修善法以脫離三塗惡道的果報,但過去的惡業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障礙著我們,這時就必須用大禪定、大智慧,才能轉化惡業。所以惡業已經現前,要忍得住,才能轉業;假使忍不住,就會被惡業牽著走。 《華嚴經》云:「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就理上來懺悔,病不可得,業障也不可得,因為業障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不是菩薩給的,不是閻王小鬼給的,也不是父母給的,那到底是怎麼來的?「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業障是這念心顛倒所生。 既然知道罪業從妄想顛倒生,無處可住,心也是如此,不住東南西北方,不住有、亦不住無,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就契入無生之理。經常保持無生,一切罪業無從生起,就稱為「無生懺」,這是菩薩的懺悔法。 了知諸法緣起、緣起性空,一切法都是虛妄的,罪不從東西南北任何一個地方來,而是顛倒所生,安住在空性與覺性上,「一念不生,萬法無咎」。悟到這個道理,心還要能安住得下來;不但要安住,更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不但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一個鐘頭如此、一天如此、白天晚上如此、一月一年也是如此……時時刻刻安住在無生、安住在實相上。等到功夫現前了,哪裡去找罪業呢?「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真正是一了百了,就是所謂的「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經云:「佛說有二種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偉大,第一種人從來不造惡業,是先知先覺的聖者;第二種則是後知後覺的菩薩。不知不覺的眾生只知道名利財色,將來就會墮入惡道。什麼是後知後覺的菩薩?知過改過、改惡向善,就是後知後覺的菩薩。後知後覺的菩薩,知道建功立德,觀心返照,修善而不執著善,所以能夠消災免難、遇難呈祥,最後得到究竟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