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本期主題:正面思考的智慧







經云:「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正面思考是面對境界的清淨智慧,
以佛法苦、空、無常的真理,如理觀察籌量,
轉煩惱為菩提,化惡緣為逆增上緣,
體現利他自利、雙贏共榮的「心」視野。
正思惟--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就能產生業果。業,有惡業、善業、淨業、不動業、白業。從業進一步而生的果報,有惡果、善果、清淨的果報,以及無上菩提妙果;由因緣生業、由業感果,這就是因緣果報。所以如果因是正因、淨因、善因,緣是淨緣、善緣,無論學業、事業、道業都能成就。

  人生脫離不了因緣果報,善業生樂果,惡業感苦果,這是一種真理。如果過去常修善法、結的人緣很好,今生就能左右逢源;如果過去沒有結到善緣,今生就要趕快去努力。如果前生沒有結到善緣,今生又不努力,那就成了悲觀的宿命論者,只能坐以待斃了。

增上修因 住於真實

  佛法講的因果是最積極的,能知因識果,就能建立因緣、創造因緣,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時時要檢討反省,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是什麼因?對人、對事是什麼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靠自己的努力。如果對他人都很客氣,人家也會對我們很客氣;如果自己不結人緣,反而怪別人對自己不好,這樣自己的心胸就會愈來愈狹窄、心念愈來愈糊塗,無明煩惱一大堆,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

  除了知因識果外,還要面對因果、面對現實、不逃避責任。社會上一般人容易逃境安心,假使覺得所處的環境不好,就想逃離,另外找一個好的境界。但是「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如果不能面對現實,永遠是「這山望那山高」,走到哪裡都是煩惱。要改變目前的因緣果報,就要靠現在的努力。別人對我不好,要先檢討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要先從自己來改進,先對別人好,這樣彼此之間的緣馬上就能改變。此外,還要修戒、修定、修慧,修種種善法。善法成就、三昧成就,就能改變自己的因果。所以,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法界」,就是指我們這念心。心想到什麼地方,將來的果報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切都是以我們這念心作為源頭所發動,將來就產生相應的果報,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起心動念是因、所作所為也是因,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所以,我們的思想很重要,時時刻刻都要有正知正見,時時刻刻都要調整我們的心念。

  能夠知道調整自己的心念,就知道善調身心。調身、調心,這就是道,這是方便道。沒有這個方便道,也沒有究竟道。為什麼呢?心當中沒有煩惱,就是究竟;心當中清淨,就是究竟;心當中證到無為法了,就是究竟。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先要從我們的起心動念開始下手。

如理思惟 恆順善法

  三十七助道品當中的「八正道」,告訴我們要「正思惟」。什麼是「正思惟」?就是「如理觀察籌量,了無邪曲謬亂」。「如」什麼「理」?如俗諦之理、真諦之理、中道第一義諦之理;如果是修對治法門,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這些也是理。

  什麼是「觀察籌量」?心當中起了男女的貪愛,一起念,馬上覺察,這就是「觀察籌量」。貪愛的心平時就存在,這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習氣有如賊人,當發現它的時候,要怎麼轉呢?就是要正思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可以修九孔流不淨,或是修三十六物不淨、九想觀,或是自我檢討反省。又如,起了無明、生了煩惱,發現自己的脾氣很大,要如何對治?一方面,從現在起要修忍辱;二方面,要修四無量心或七周緣慈,用慈悲心來化除瞋心。修,就是想念、思惟,如理入觀。

  「觀察」就是返照自己,觀察外境、觀察心念、觀察事、觀察理。什麼是觀察外境、觀察心念?譬如見到某個東西,經常想著這個東西實在很好,希望占有、希望得到。貪心一起,馬上就思惟:「外境是無常、苦、空,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切眾生有生、老、病、死……世間上的事物沒有永久不變的,一切都是無常、都是虛妄不實的。」這樣就是正思惟,就是「如理」。

  什麼是觀察如理?譬如,觀外境不淨、自己的身體也不淨;外面一切人的心不淨、自己的心也不淨,內外都想一遍。這就是理。想,就是觀照、過濾、思惟這個道理。假使懈怠了,就想:「為什麼會懈怠?應該要精進才對!」所以,正思惟就是要如理;假使不如理,就是打妄想。

  再舉例來說,師父讚歎某個人很有道心、很精進,你聽到以後,心想:「這個人沒有什麼了不起!師父可能是故意抬舉他、誇獎他,其實他根本沒有什麼功夫!」這就是嫉妒、仇恨,就不是正思惟。相反地,假使心想:「我應該讚歎他,向他學習!」這就是正思惟。

  凡事從正面觀察,就是正思惟。「籌量」,就是比較。舉例來說,知道自己的智慧不如人,就要趕快用功。別人只要聽一次就聽懂、只要讀一遍就記得,自己聽一遍不懂、聽兩遍也不懂,甚至聽三遍也不懂,背一遍、背兩遍……甚至背十遍也記不住,那就要更用功,如《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發心一定要學會。別人是自己的好榜樣,要向他看齊。這就屬於正思惟。所以,一件事情有正面、也有負面。從負面觀察,就是煩惱;從正面觀察,就是功德、就能得解脫。

  過去,印度有一位皇帝帶著大臣上山去打獵。走了一段時間,肚子餓了、口也渴了,大臣就去摘了一些樹上的果實,讓皇帝充飢、解渴。皇帝拿到這個果子,準備用刀削皮,一不注意就把自己的手指削掉了一塊,流了很多血。皇帝起了無明,就把大臣痛罵了一頓。

  大臣聽到皇帝責罵他,說:「大王啊!你破皮流血,不一定是壞事情。」皇帝聽了大發雷霆,說:「我不但流血,而且痛得要命,怎麼不是壞事情?你這個蠢才真是跟我作對!」皇帝脾氣一來,就把大臣趕回宮裡去了。

  正在這個時候,山上來了一群野人,準備要抓個人去祭拜天神。酋長看到這個皇帝長得白白胖胖的,命令部下把皇帝的衣服脫掉,正準備要開膛破肚、挖出心臟時,看到皇帝的手正在流血,覺得很不吉祥:「把這種人獻給天神,實在太失敬了。」就把皇帝放走了。

  皇帝這時才知道大臣所說是對的,覺得很對不起大臣,回到宮裡就問:「我在山上大發脾氣把你趕走了,你心中恨不恨我?」大臣回答:「啟稟皇帝,我不但不恨您,還非常感謝您!」皇帝覺得很奇怪,問道:「為什麼呢?」大臣說:「如果您不把我趕走,這群野人一定會把我抓去祭拜天神,所以我非常感謝您救了我一命。」

  由此可知,禍、福是不一定的。無論面對順境或逆境,只要本著正念、本著正面的想法來面對、處理,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成功,遇到壞的事情,也會變成好事;遇到好事,則會變得更好、更完美。佛法說:「萬法唯心所造」,就是這個道理。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