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本期主题:禅与情绪管理







禅者,佛之心。
忙碌的生活中,心绪也易随之纷乱;
且提起觉照之心止息妄想,化波澜于无形,
以定慧不二的“禅”心,
体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清凉自在。

智者调心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阙法师

  回想初出家承担法会执事时,不习惯面对规模庞大的法会,因为不熟悉,所以许多事物都得学习,当色身疲惫、内心有所压力时,若未即时觉察便陷入紧张焦虑;有时遇到境界心生烦恼,作不了主,对人便有种种情绪,不仅结了恶缘,也令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一段时间之后,才猛然发现原来调身、调心是修行的重要课题。

  古德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修行其实就在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如果在平日生活中养成收摄六根,心不散乱、意不颠倒。出坡作务时,心专注在坡务上;承接法会执事时,心安住在法会流程的规画;休息时间,回到寮房养息,就放松身心,不攀缘、不胡思乱想,好好休息;静坐时,把心收回来修习止观,专心静坐。当这念心不起杂念、妄想,纷乱的心自然慢慢止息,回归宁静详和。

  随着用功一段时间,心静下来了,很多事情想通了,心也豁然开朗,再次面对法会,领执事时,心情轻松许多。过去由于自己事事要求完美,任何细节也都再三考虑,造成身心焦躁、情绪紧张,除了自己倍感压力之外,无形中也把紧绷的气氛向外传递,造成他人沉重的负担。

  中台禅寺是禅宗道场,“禅”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一种空性的智慧。当自己将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于法会的运作,以“禅”的智慧,深入分析、思惟之后,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一场法会,所有一切都要仰赖大众共同的发心才能成就,落实空性的智慧便是“善观因缘,大众和合共事;功德归三宝,好事给他人”。法会中担任执事的真正用意是藉境练心,反观自照,进而契悟空性,顺境中不自满、不居功,逆境中转化烦恼、调伏习气。法会结束后,该放下的要放下,该提起的要提起,“即做即了,心无所住”,当这一念心与空性相契合了,情绪与烦恼自然消失无踪。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回想初初面对法会紧张的情绪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目前面对法会的心境轻松,当如何解释?如果是假的,先前焦虑不安的又是谁?修行就是要以“禅”的智慧,了知缘起性空,体会无常生灭,放下我执,令身心泰然自在,做自心真正的主人翁!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