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本期主题:心安即是家







世人朝朝暮暮经营,只为打造安定的避风港,
却昧昧昏昏白了头,甚而迷失心的方向。
古德云:“心安茅屋稳。”
心安,万物静观皆自得;心安,自性之家朗朗现前!
故经云:“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


觉悟,回到自性之家

文/见凌法师


  出家所为何来?为求了生死,如何了?唯有“觉”。《法华经》提到,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者,觉也。从佛陀时代,即有无数行者非常努力,只为了解脱生死。

都摄六根心寂静

  《法句譬喻经》中记载:过去佛住世时,有一比丘发心远离尘嚣,来到邻近河边的僻静森林,独自一人于树下静坐,过着寂静的生活,希望道业有所成就。不过这位比丘,外在看似无求,但心中的欲望总是蠢蠢欲动,或为饮食之好恶、或为人事之顺逆,心念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起伏不定,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心中始终无法安定。

  十二年的岁月过去了,这位比丘依然没有得道,于是心生烦恼。此时,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得度的因缘即将到来,就化作一位沙门,与比丘一起精进用功。一天,两人同时看见一只乌龟从河中爬上岸边,恰巧来了一只饥饿的水狗急于觅食,一看见乌龟,张口就咬,乌龟为了保命,急急忙忙将头、尾、四肢往壳内收。水狗以前爪拨弄龟壳,发现莫可奈何,就放弃远去。化沙门以此劝告比丘:“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比丘听闻此偈心开意解,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因此,真正要了生死,唯有将心念向内返照。

  《楞严经》云:“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凡夫众生心念向外攀缘,于是起惑、造业、受苦,始终无法安定。安心之法,唯有收摄六根,把心收回来,安住于觉性上,才能够真正体会心是安定之至宝。

昼防六贼夜惺惺

  爱惜自己,从谨慎守护身口意做起!经典中,佛陀举了一个譬喻,智者当谨防身口意,犹如将军固守城池一样,当知城外盗贼伺伏,觊觎城里的财宝,唯有勤于操兵演练,不让贼人有机可乘;倘若掉以轻心,即使只是片刻松懈,一旦城门失守,贼人伺机大举入侵,生命财产损失,将难以弥补。修行如澄浊水,是一步一脚印的功夫,“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修行不离“根”、“尘”,于二六时中“守志奉道”,收心返照,依法自省——“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拥有真正的安乐。踏踏实实地把心安住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即是燃起觉性之灯,找回自性之家。

  读诵经典、翻阅祖师生平,乃至于从学佛到出家,一路听闻诸佛、祖师、开山祖师精进勤苦、不惜身命,于因地上广修六度万行,不舍一切众生的因缘、弘愿。深觉自身所行所作皆不足,“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水三千,滴滴润心田,一一依法返照的当下,洗除烦恼尘垢,更觉“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趣味”。今生何其有幸,得遇大善知识,依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能安住于中台道场,听闻至真至贵之佛法真理,当愿终生奉行于正道,依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成就“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以自性之光,光照法界,接引众生走向觉悟,回到自性之家。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