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01 期 |
|
本期主题:感同身受的慈悲 |
|
理解他人 世界更宽广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髦法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在人生旅途中,人们短暂相逢,又擦肩而过,聚散离合乃人之常情,过程中,我们偶因一时错误的决定而伤人,不免有些遗憾或后悔,但伤害的造成,却已成了事实。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以“我”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周遭的人事物,误会、冲突及伤害由此而生。如果我们将心比心,看看他人感受到的世界,也许,这片土地能少一些战争、多一分和平。 如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有许多不谅解,认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将他们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当事实与期待不符合时,带来的是失落与怨怼,使自己困于自己的世界,只在乎“我”在乎的,看“我”想看的,却浑然不知父母的心情。 长大后,跳脱了“孩子”的角色,感同身受父母的辛苦和难处,了解他们后,也更了解自己,进而启发慈悲心、平等心,没有人是圆满的,大家都在学习,学着如何当一个孝顺的孩子,也学着如何当好父母。 能够被理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或许,我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心情,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我是他,他的经历、原生家庭及成长过程,在这些种种因缘条件下,我又会如何? 在戏剧里,演员为了真实呈现戏中人物,必须熟悉剧本,了解角色的人物性格、生长环境及时空背景,并微细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戏中人物的种种遭遇,理解那些复杂难懂的情绪,这也是一种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的过程;菩萨度众生更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理解众生,了知众生的需求,运用智慧及方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佛法让我们学习用更宽广的角度来看世界,透过“慈悲”、“平等”、“智慧”三法门,真诚帮助他人,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以平等心想想对方、看看自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运用佛法豁达广大的智慧,透析世间的人事物,找出人生中不解的无奈,化开生活中无谓的对立。最后,方可看见宽广世界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