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本期主题: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凡事宽容善解,能和合众缘,
如同大海怀众珍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故古德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等视众生菩萨心--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一般人如果心量狭小,就容易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走到哪里都是烦恼、都是障碍,所以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怎么修呢?静坐思惟的时候观众生苦,观众生苦,必须配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样来普度众生,心量才广大。

泯人我 量含太虚

  静坐的时候思惟:自己从现在起,要修菩萨行,要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众生与我有三世的因果,都是我过去的亲眷,所以我要发心度他们;第二,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未来诸佛,现在在迷,所以我要修慈悲喜舍去摄受他们。基于这些原因,所以要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静坐时反覆思惟这四个道理,就是“重虑缘真”,一直到四无量心的境界现前,就成功了。所谓“现前”,就是达到一个定境、达到三昧境界了,所以修慈心三昧就是用这种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性。虽然人人都有佛性,是本具的,但必须经过清净的外缘薰修、磨炼,才能完全显露出佛性的全体大用。慈悲心也是如此,是佛性当中所起的一种作用。

  古德云:“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我们现在念慈悲喜舍的道理,就是“口而诵”。诵了以后,经过一遍、二遍、三遍……十遍、百遍、千遍、万遍的思惟,使这个道理现前,这就是一种定。我们知道这一个方法,进一步就要在日常生活上去实践。举例来说,看到人家生病了,马上生起一个慈悲心去关心;看到人家作功德、精进用功,不仅不要嫉妒,更要随喜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有的人不知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看到别人有成就了,不但产生自卑,还心生嫉妒、排斥,就是因为不知道修这四个法门,所以心量狭小。

  世间上有很多事情,如果心量狭小,凡事都要斤斤计较,就没完没了。所以修行就是一个“忍”字。所谓“柔能克刚”,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是告诉我们心量要广大。心量要怎么广大呢?就是要从“忍”字上下功夫。

  一个团体当中为什么会有是非呢?就是不能忍。人家说我一句,心当中就忍不下去;看到人家做事不如己意,自己心里就不舒坦,马上就去干涉,说东说西,这就是没有忍的功夫。不但佛法如此,在世间上,想成就很大的事业,也是要忍。所谓“忍心不动”,面对境界的时候,以静制动,我们的定慧就产生出来了,这当中有很深的道理。所以,不但要修四无量心,还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箴行 俗谛圆满

  佛法是建立在三谛圆融──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什么是俗谛?平时待人接物,要心量广大,“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要布施欢喜。怎么样布施欢喜?没有财力布施,赞叹发心布施的人,这也是一种布施;出力扫地、擦桌子、擦窗户,整理、打扫庭园,这也是一种体力的布施──清净的环境给道场、给大众。

  进一步在团体中与人相处,和合、和谐,互相关心、关照,这都是俗谛。俗谛做好了,就有无量的福报,无形当中身心就安定下来了。假使没有俗谛,心量不够广大,处处只为自己着想,从不知道为他人着想、为道场着想、为佛法着想;看别人所作所为都不顺眼,感觉所有的人都在排斥自己,生闷气、起烦恼,这样俗谛就不圆融了。中台四箴行,就是属于俗谛的实践。对上,要有恭敬心;对下,要有慈悲心;对人,要和气、和合、和谐、和平;做事要认真负责,“真”就能除去虚伪的心理,心就光明了。

  其次,对人要有慈悲心,冤亲平等。在佛法来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就是大慈悲心,如同儒家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菩萨戒经》讲得更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就是慈心广大。做到了,自己的道业才能成就,否则,心当中都是障碍、都是挂碍,如何能契入禅定、消除业障?

  修行就是要转烦恼、断烦恼,不起烦恼。每个人都有瞋心、都有无明,养成了慈悲心,瞋心自然就化掉、转过来了,这就是“转识成智”。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