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97 期 |
|
本期主题:落实小节 用心成事 |
|
最重要的小事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髦法师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随着庄严的梵音,佛号经咒有如流水般于大众中缓缓诵出,和雅摄受;肃穆的殿堂内,井然有序,立如松、坐如钟,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细行的体现。 威仪细行是出家人的必修学分,上殿过堂、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无不是威仪细行的训练和体现,这些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却是修行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从这些细节中,照见自己的心原来是这么粗。修行,就从最容易被忽略的小事中,提起清楚的觉性。 见微知着 入戒定慧 生活中的小事,其实都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叶能知秋、础润而知雨,透过观察事物的些许征兆,便能预知它的发展趋势。从小细节中发现大学问,若因为事小而小看、轻忽,则有可能带来极大的祸患。 春秋战国的名医扁鹊,一日见到田齐桓公时发现:“君侯,您生病了,现在病还在表面,如不及时医治,恐怕会深入恶化。”桓公大笑,觉得全身无恙,并且对左右说:“医生就是这样,没病说病,只为了炫耀医术高明,抬高身价罢了。”之后,扁鹊两度遇见桓公,皆苦口婆心劝他及早治疗,否则病情将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但齐桓公依然不以为意,最后扁鹊见病情已恶化至骨髓,成了不治之症,便离开齐国。几天之后,桓公果然病发而亡。 世间良医能在病状轻微时就发现征兆,不会等到病入膏肓时才设法医治;佛陀更是世出世间的大医王,以法为药,直捣诸病的心源。当知“一念不觉生三细”,人生的种种苦,实由这念心起贪瞋痴所造作。 凡夫之心是粗中之粗,菩萨之心是粗中带细,而诸佛之心是细中之细。修行即是从微细处着手,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是正是曲,能时时刻刻练习在微细处观照,就是在修行了。在事相上,小细节更是修行用功的入处、指标,在微细处的过失都能避免,这就是“戒”;若能专注的将小事做好而不嫌麻烦,此是“定”;当我们开始能觉察到小事中微细的变化,进而推知未来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此则称得上有些智慧了。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然而事无大小之分,所谓的“大事”,也只是由众多“小事”顺利、流畅配合的结果;如同一部复杂的机器,是由许多单一的零件、齿轮,个别重复简单的小动作,共同组合后成就,若没有这些基本的零件元素,也无法圆满一件大事。 注重小节,并非执着、拘泥而失去了大方向,而是必须清楚每一来龙去脉、本末究竟,才不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古人谓:“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如果不清楚当中的因果关系,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会不知从何下手、临机应变,而造成整体的伤害。《大学》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老和尚亦云:“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只要找到人生的根本关键,“但得本,何愁末”,掌握了这念心,其他的枝微末节,大事小事,也都将迎刃而解。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下了殿堂,安详徐步,摄念其心,细细地观照身行的变化,如实地反观心念的迁流,从粗入细,再以细就粗,先执身除习气,身不妄动,则心寂静,心寂身静,威仪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