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95 期 |
|
本期主题:拥护三宝住世间 |
|
佛教博物馆的使命──中台世界博物馆第一期义工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中台禅寺女众部执行长 见肯法师 编辑部整理 《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什么叫世界呢?简单来讲,“界”就是空间的概念,“世”就是时间的概念。在时空架构的宇宙当中,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佛教博物馆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这当中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必须要去思惟的就是──化相三宝为什么会变成博物馆的展品?其中一个因素当然是无常。在这个时空架构当中,迁变、迁变再迁变,无常的因素让所有的一切改变了。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护法。在无常变迁当中,还有许多护法的人,把这些流散、流失、遭破坏的佛像、文物,再度集结起来。因此,面对佛法的传衍,我们知道:“佛法发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国,弘扬于世界,兴盛于现代。”过去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说,为未来的子孙做些什么? 真佛常住 圣地不芜 导师常开示:“有佛法的地方才是圣地。”让佛法可以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让圣地可以让后代子孙来亲近,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世尊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说四谛法门,度化了五比丘。当时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宝就是四谛法门,僧宝是五比丘,这是最早的化相三宝。所谓的“化相”,就是佛教教化众生的相状。从最早的化相三宝,然后有化仪及化法。 “化仪”指佛陀化导众生的仪式方法。佛陀根据众生根机的不同,有种种化导的仪式,如:顿教、渐教、秘密教及不定教,这是天台宗所提出来的化仪四教。“化法”则指如来所说的种种法门、教理,有“藏、通、别、圆”四种。同样的,在佛教文物当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朝代所留下来的相状、形式,从这些融合时代的特性可以观察到,佛法化导众生的差异性。 化相三宝成为展品,原不是我们衷心所愿,但是在既成的事实中,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如来是乘如实道而来,乘如实道而去。我们是不是可以发一个大愿,让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种下智慧的种子、善良的种子、觉悟的种子;走出博物馆以后,就可以散播这些智慧的种子、善良的种子、觉悟的种子,这就是后世行者效法世尊行谊的最好表现。 导师提出“三期传佛眼”,世界、时空都会改变,所以有三期的差别;但是,所传承的佛眼不会改变。“真佛住中台”,这个中台不是外相的中台,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菩提自性;当菩提自性可以念念清明、念念觉悟,就是真佛住中台。当真佛住中台的时候,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迁流,我们传衍佛眼的愿心,可以一代一代地相承下去。所以,不怕化相三宝成为博物馆的展品,只怕我们没有弘扬佛法的愿心,让所有的圣地都变荒芜,那就非常可惜、可悲。 所以,佛教博物馆的使命,乃至于一个修行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就佛教的使命来说,佛教就是觉悟的教育。所以,不管在中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博物馆也好、学校也好、精舍也好、常住也好,觉悟的教育是我们的使命。有了这样的使命,还要有不断的愿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从自己做起,乃至推己及人,这都是我们的使命。 就博物馆的使命来讲,博物馆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场所,是以观众为中心建构的场域,是寓教于乐的地方。所以,希望每位走进博物馆的人,能够享受学习的喜悦,就要事先锻炼自己,透过我们的接引、透过我们做为桥梁、透过我们的见证、透过我们的讲解,让观众都能够带着觉悟的种子回家,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佛教博物馆的使命,一是见证历史,二是增长信心。我们看到文物从过去流传到现在,知道佛法是如实存在的,佛陀所说的教理如实不虚,进而增长我们的信心和道心,同时,在佛教博物馆接引每一位访客,其实都是在弘扬佛法,这就是佛教博物馆的使命。 就一个修行人来讲,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第一、断恶修善,第二、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第三、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这三点,在中台世界博物馆发心都可以实现。同时,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从行者的使命,就达到了佛教博物馆的使命;从佛教博物馆的使命,也就达到了佛教的使命!所以,要认清楚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接下来,还要知道该怎么做? 遍植心苗 护法王城 首先要认识“来来来的N次方”。什么是“来来来”?第一是“值得来”,第二是“愿意来”,第三是“留下来”。对象是谁呢?第一重是对博物馆的志工,必须“来来来”──因为认同这里的理念,觉得很值得来,而且付诸行动,愿意来。不只来上课,还要来上线,所以还要留下来。由于诸位的“来来来”,可以接引访客“来来来”,让每位走进来的人,认同我们的理念,觉得值得来,觉得愿意来,同时也会留下来,甚至带更多的人来。所以从诸位第一重“来来来”,到观众第二重“来来来”,再接引有缘的人,一重再一重,就变成“来来来的N次方”。所以,从我们自己做起,这也是行者的基本立场,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所以是“来来来的N次方”。 再者,要了解佛教博物馆的角色定位为何?一是Guide,要引领有情入佛法界,共结法缘。二是Bridge,它是佛法走向世间的桥梁。三是Witness,它是佛教传承的历史见证。四是Cultivator,是栽培、灌溉者也是行者的意思,每位志工都是实践佛法的行者,从Guide, Bridge, Witness和Cultivator,做到我们的角色定位,就是实实在在地修福修慧,广结善缘。 因而博物馆的使命,除了见证历史,增长信心、道心,同时还要弘扬佛法。在自利方面,要修福修慧,福慧庄严。在利他方面,希望每一位进入博物馆的观众,能够产生正信,启发智慧,了解佛法。这就是自利利他要努力的方向。 中台世界博物馆的造型就好像长安城一样,唐诗有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巍巍的长安城,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见;遮蔽我们的烦恼、执着、习气,就像乌云,会障蔽我们的自性,我们心中的长安城。 导师常常提醒我们:“执着善法、功德,也是障蔽自己的白云”,所以乌云也好、白云也好,都会遮蔽自性的长安城,让我们愁忧烦恼。怎么样才可以看得到长安城?“知安惟觉”,只有“觉”,才可以看到长安城、安住长安城。不然,即便身在长安城,也不知道长安城是什么?所以, 导师直指人心,告诉我们只有“觉”,才可以明心见性。 在中台世界建立的每一块拼图当中,学校是一块拚图、博物馆是一块拼图、精舍是一块拼图……为什么要建立这种种拼图? 导师告诉我们就是为了要栽植心苗,因为觉悟的种子非常重要。所以,在中台禅寺建立的时候, 导师法语有言:“宗风普扇润心怀”,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所以这个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以觉悟的心来引导大众,才可以“菩提灵种遍地栽”。否则,一盲引众盲,自己愁忧烦恼,带领大众也是愁忧烦恼,一片愁云惨雾,当然看不到长安城。所以,只有自性清明,时时保持觉性,才能够引导大众,遍栽菩提种子。“弘法办道曹溪梦,花开结子在中台”,希望我们能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是佛教的使命、佛教博物馆的使命,还是行者的使命,让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菩提灵种遍地栽,才能花开结子在中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