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本期主题: 宁静以致远







动静闲忙中锻炼自心,
不再追逐外在的境界风,与内在的烦恼欲望,
心安定下来,平静清明,
看清楚因缘,才有知进知退的智慧。


静虑澄浊 “觉”处逢生

文/见纪法师


  午后,一处公寓传出阵阵悠扬的琴声,那是一位钢琴家固定练琴的时间,而她身边的五岁女儿正坐在地上玩着洋娃娃。一曲终了,那个静谧的刹那,小女孩拉了一下妈妈的衣角,轻声地说:“妈妈,我听到‘没有声音’了。”一句简单却发人深省的话,试问自己:有多久未曾听到“没有声音”了呢?

  宁静,是调节生活平衡的一剂良方,给予自己适当沉淀的时间和空间。“心乱如麻”往往是忙碌的现代人,理不出头绪、纷乱的心情写照,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加上情绪的干扰,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更大的损失。例如:无法了解子女的想法,造成亲子沟通不良所产生的挫败情绪,而这些挫折,又导致工作上的失误;或因长期用脑过度,引发了失眠、忧郁症、自律神经失调等文明病。所以,学习如何平心静气面对问题,有效地排解,是使生命更加圆满,不可或缺的关键。

纯觉遗身 斯为第一

  《佛遗教经》中开示:“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所以,必须营造一个使自己能静下心的环境。每天再忙,也要坚持拨出一段时间,找个确保不会被电话或其他因素干扰的地方静坐,藉由观息、数息等法门,培养定力、专注力。此外,正确的知见薰修也不可或缺。“思灭苦本”即是思惟、忆念佛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四谛是人生的真实道理,用正确的人生观审视,才能看到诸法的真实相貌,保持平静的心,不为动荡的外境所转。

  过去有位毕陵伽婆蹉尊者,在行脚途中不慎踩到了毒刺,毒性扩散后,举身疼痛。尊者此时由于专心思惟佛法,不但不生瞋恼,更藉此机会观察这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既有一个正在“痛”的我,和一个“知道”痛与不痛的我,那么,哪一个是真正的我呢?如此不断思惟,得知“痛”的感觉只是生灭的现象,而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由此“摄念未久,身心忽空”,入定而证阿罗汉果。当我们面临生活中诸多困扰和苦恼的“毒刺”时,不妨也像尊者一样,用所学到的佛法思惟,客观地分析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象,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就能避免陷入情绪的涡流无法作主,进而能看清楚因果脉络,在必要时做出正确的决定。

烦恼生处 歇即菩提

  佛法中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智慧心,而觉悟的智慧不假外求,就在“狂心”之中,只要能歇得下,本具的智慧自然显现。而“歇”,并非形式上的休息或放空,而是持之以恒的观照功夫。

  曾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禅师修行如何用功?”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眠。”问的人觉得奇怪:“世间人也是如此,难道他们同禅师一样用功吗?”禅师答道:“他人吃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对祖师大德而言是用功,对一般人而言,却是烦恼生处。一种境界,两样差别,归根究柢,使自己不得安宁的,其实是向外攀缘执取的心,非关外境。

  如同 导师指导弟子用功的方向,皆从生活点滴着手。“无论做什么事,觉性要时时刻刻存在,见到好的境界不起贪心,遇到不好的也不生烦恼,保持心清楚明白作主。”始终依照这个原则待人接物,就能处处自在、步步光明。即便外境风起云涌,宁静自在的人生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