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92 期 |
|
本期主题:
在挫折中学习成长 |
|
红炉清凉雪
文/普因精舍住持 见舶法师 首先,来了五位饥饿的木匠,大鱼王亲切地招呼着:“来吧!来吧!亲爱的孩子,饿了吧!就用你们手上的斧头割取我温暖的身肉吃吧!”看着木匠欣喜愉快的神情,大鱼王叮咛着:“别忘了,还可以带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喔!”当木匠道过谢,转身远去的时候,大鱼王忍着淌血的伤口,仍大声地呼唤着:“孩子呀!请广为告知你们的乡亲朋友,大鱼王可以为他们解除饥渴窘迫之苦,希望得到富足安乐的人们,赶快到大鱼王这里来吧!” 饥荒的逼迫,让愈来愈多的人手持利刃而来,有的人非常感恩地取用一小块,慎重地道谢鞠躬后才离去;有的人大肆割截,并且大包小包地带走;有的人一边食用、一边批评:地板泥泞、肉不鲜美……,甚至掉落、丢弃在地面的,比比皆是。大鱼王的身躯,在千刀万剐之后,血肉模糊、脊骨可见,却能安忍如大地,静默地看着这人生百态,有如看着一群小孩,有懂事的、有不懂事的,有乖巧的、有调皮的……。大鱼王专注地祈愿着:“我为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甘心甘受刀割之苦。此时此刻,我以身肉来解除众生之饥渴;将来,我愿以法食来滋润众生,解脱三毒之烦恼。”血泊中,大鱼王缓慢地翻转自己庞大的身躯,这一侧的肉剐尽了,换另一侧的肉继续供养;随着不思议、无穷尽的愿力,剐尽之处,肉又长起,大鱼王如是辗转、恒济一切,十二年中,无有疲厌,直到此地饥荒解除。 宽厚慈忍 难行能行 大鱼王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也许有的人会为着好心没好报,付出那么多,却尽受人糟蹋而恼怒;有的人会为着自己被千刀万剐、凄凉惨痛的身世而悲愤;有的人因着看尽人生百态、备尝人情冷暖而消沉低靡;又有的人日日怨天尤人,抱怨好事总不临身,倒楣事却不断……然而,大鱼王凭藉着不忍众生苦的宽厚慈忍力,以及上求下化的大愿力,难行能行,难忍而忍,那么挫折也不成为其挫折了。 因此,愿力深广,悲心则切;悲心广大,行持即深;行持既深,精进力则猛,反省检讨力亦深,自我改变的力量就强盛。历史上,清朝名将曾国藩带兵出征,向皇帝陈报军情时,将“屡战屡败”的窘境,转为“屡败屡战”的毅力与坚决。又如孙中山先生历经十次革命失败,终于创建中华民国,他曾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的意志力、愿力、耐力能够击败一切逆境,超越一切难关。释迦牟尼佛过去生生世世,就是发大精进心、勇猛心,故能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不懈不退,终而成就佛道。 从自己出家的那刻开始,就以弘法度众为己愿,时时战战兢兢,不敢懈怠。但十多年下来,也遇过瓶颈,发现自己在弘法办道的事业中,容易落在有为生灭上,譬如自己对扛起的责任放不下,须规划、筹量、思虑的心也总是生生灭灭,难以止息,此即有苦。当再次忆起大鱼王的公案时,猛然发现,自己忽略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就是:空性的智慧。虽有愿力行持菩萨道,不解空性之理,仍为境界所转! 般若照空 觉海生慧 一切法因缘和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当体即空。当大鱼王的心中具足空性的智慧,则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晃动的刀影、感恩的赞美词、批判的邪恶语、顺境、逆境……,皆如梦中水月。菩萨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却又无有一众生可度,就是具足空性的智慧。古德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这念心时时归零、归空、销归自性,才能看破成败、得失,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凉、轻安与自在。 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放得下,才能真正提得起;如果放不下,也不能真正提得起。五代契此和尚相传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常背负着一只布袋又笑口常开,时人称之“布袋和尚”。一日,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布袋和尚马上放下布袋,意味着一切法空,要能万缘放下。“那之后又如何?”布袋和尚马上提起布袋、担荷而行,意味着以空性的智慧,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度众的事业,才能长长久久、永不疲厌。是故《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既然诸法性空,那么唯有觉性才是真实。 导师常说:“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能知能觉的心人人都有,要经常回光返照,保养圣胎。因此,日日静坐,反省检讨,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是菩萨行履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唯有从清净觉性所起的作用才是全体大用,才能万善圆彰。宋朝大慧宗杲禅师有诗云:“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描述祖师大彻大悟之后,回到有情人间的悲心一片。愿效法祖师,在火炉般的红尘中,化作一点清凉的白雪,为佛法、为众生,化为水,成清凉,而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