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92 期 |
|
本期主题:
在挫折中学习成长 |
|
但向心中除罪缘--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佛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佛是什么?“佛者,觉也。”每个人都应该觉悟;觉悟,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觉,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佛菩萨是先知先觉,我们现在是后知后觉;假使只知道追求名利财色,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每天都在醉生梦死当中,就是不知不觉。虽然是不知不觉,但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佛、成菩萨,只要觉悟了,都是一样的。 一般人不了解佛法,遭受到失败、挫折,受了打击,就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对这个社会、对每个人充满了仇恨,愤世嫉俗;或者是自己的事业没有成就,觉得人生很逼迫苦恼,因此消极、悲观、沮丧,感觉自己是穷途末路,最后患忧郁症,自闭、失眠,乃至于走上极端,抗议、暴行、自杀;或者是走错了路,进了黑社会,做了很多坏事,到最后觉得后悔也来不及,干脆将错就错、玉石俱焚,造成很多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佛法是以救心为根本。俗话说:“救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他没有饭吃,我们最多救济一个月、二个月;他生病了,我们送他到医院去治疗。这是救急。假使要让他这一生富贵、升官发财,是没有办法的。 我们慢慢去观察,世间上有富有贫、有贵有贱,富贵人家又有种种的差别,贫贱人家也有种种的差别,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善恶业不一样,因果通三世。佛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这是人生的真理。业现前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救,只有靠自己忏悔、改过,把自己的恶业化掉。 所以,《六祖坛经》云:“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功是功、罪是罪,不能互相抵销。福报是一种善法,是用得完的;用完之后,罪业还是要去面对。所以,修福不能灭罪,要惭愧、要忏悔、要改过,要修戒、修定、修慧,灭除心当中的见惑、思惑、无明惑。 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经也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圣人也有过去,囚犯也有未来,每个人都有过失。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觉悟了,知道忏悔,从现在开始绝对不再犯过失。所以,坏人可以变成好人,好人可以变成贤人,贤人再变成圣人,每个人都有希望,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目标。 灵明妙觉 自性宝山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一种刺激性,吃喝玩乐,追求名利财色,追求这些刺激性的东西,最后感到很疲倦、很空虚、很无奈。所以,进一步必须要有精神生活。有了精神生活,再提升为伦理生活;伦理生活进一步再提升为功德生活;功德生活再提升,就是心灵的世界。了解这些道理、知见,活在世间上生命就是无穷尽的。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在我们这个世间成道的,只有人间才能行菩萨道、才能成佛,所以生而为人是最有福气的。 一般人缺乏这些正确的观念,很短视,只看到现在,其实我们这念心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的空间很大、时间很长,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 儒家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佛经告诉我们要广集福慧资粮,修菩萨行。佛法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人人都有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心当中都有一座宝山,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喜悦、无量的寿命。了解这些道理,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追求的目标、追求的方向,只要再接再厉,一步一脚印,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不要灰心,一定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