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本期主题: 正信的佛法







古德云:“有信无智,增长无明;有智无信,增长邪见。”
修行学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初信进一步达到正信。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透过听经闻法,建立正确的知见,
就能于日常生活落实解行,产生净化提升的力量。


开启宝藏之钥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然法师

  
  信心不但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基石,亦是修行的根本入处。《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由信起解,力行不辍,方能证悟无上真理。

信为能入 智为能度


  《大乘起信论》略说信心有四种:“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简言之,就是信人人本具佛性,信因、信果、信人人皆可成佛。

  佛法中,依信的深浅程度不同,分为初信、正信、深信、证信四个层次。

  “初信”犹如一般民间信仰,只是祈求菩萨庇佑,只有事而没有理,很容易一遇境界就起烦恼,退失信心。进一步,若能透过听经闻法,知道礼佛、诵经的意义,学习诸佛菩萨的悲、智、愿、行,藉此忏悔自己的过失,反省检讨、改过迁善,使内心回复清净,真正信解奉行,这就是“正信”。

  经云:“心净佛土净”,净土并非远在西方或天上,每个人心中都有如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所以人人都能行菩萨道。所谓念佛,亦是念自性佛;诵经,每个人心当中也有一卷无字真经。藉著称念佛菩萨的圣号及读诵大乘经典,启发我们的自性,进而体悟自家珍宝,对佛法“深信”不疑;再经由不断地深耕努力,终能成道证果,达到“证信”。

解行相资 信满成佛

  过去,在印度王舍城,有一位聪颖、精进且深信佛法的优婆夷,每日发心供养一位比丘,并且至诚恭敬地请法师开示。一日,轮到年长比丘摩诃卢前去应供,年老出家的他对佛法一无所知,又听说这位居士深谙佛理,因此甚为忧恼,但又不能拒绝……应供之后,居士便虔诚顶礼求法,此时摩诃卢深感惭愧,不禁低声自叹:“人愚无知,实在苦恼!”不料居士闻之,即专注缘虑其中道理:“愚无所知乃十二因缘法的根本,由此苦本循环不已,生死流转,故言甚苦……”当下顿断见惑,证到须陀洹果。居士法喜不已,入室取出上好的(叠+毛)布欲答谢师恩,却四处不见老比丘,于是带着(叠+毛)布来到寺院。此时摩诃卢早已躲回寮房,他的师父是位证道的阿罗汉,知道居士证得须陀洹果,也知道摩诃卢悟道的因缘成熟,遂唤他出来接受供养,并为他开示,当下摩诃卢烦恼断除,亦证得须陀洹果。

  公案中,居士看似由一句话语即证初果,实则因为信根坚定,对三宝具足信心所致。至于如何培养正信、坚固信心呢?《大乘起信论》提示:“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止就是修定,观就是修慧,定慧双修就是止观双运,将禅定度与般若度合成“止观门”。通出、通入名为“门”,入此五种行门能自利,出此五种行门能利他。这五门其实具足了六波罗蜜。

  信心是“行”出来的,要将佛法之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所谓“解行相资”,以觉性为本,行普贤之万行,如此勤奋努力,有恒心、有毅力地坚持下去,终究能成就道业。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