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本期主题: 别让抱怨虚耗人生







佛云:“当护口恶行,修习口善行;
念舍口恶行,当学口善行。”
抱怨是一种口过,净化口业,
不仅现世能广结善缘,
也种下提升生命、解脱的因。


善护口业 知因识果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泱法师

  
  《佛说四十二章经》:“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十事中,口业所占的比例最重。口者,人也;品者,三口也,代表一个人的人格曰“品”。历代祖师、功成名就者,无不以善护口业、不抱怨、不计较自持,乃至善教子弟:言语上忍得,身才不易违犯,能够与人和合,广结善缘而成就大事。

隐恶扬善 修德之本

  譬如虞舜年少之时,虽被父母及弟弟百般刁难,却未曾埋怨,终以恭敬、友爱之胸怀,感化了家人,成就了二十四孝之首的美名。孔子赞其口德以勉后学:“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明末,憨山大师五十岁时受人诬告,虽经查证无犯,皇帝仍敕令还俗并贬至雷州充军。途中遇到紫柏大师,想要帮他上书澄清冤枉,却反而被憨山大师劝止:“君父之命,臣子之事,无异也,况定业乎?师幸勿言。”后来大师到曹溪重建祖庭南华寺,经过八年,又被僧人诬告,他依然无有怨言,离寺时,唯留诗十首嘱咐学人:“千僧和合似灵山,大众依归岂等闲……。”

  相较于往圣先贤,抱怨、计较等口过实为一般人所忽略。举凡家庭关系、社会人际,乃至国家体制、政治经济,小至天气、一粥一饭、生活例行事务,都可能成为抱怨的话题。加上现今网路发达,网路上一句抱怨,所引发的恶念效应,所能招感的负面舆论,实在无远弗届。

  《佛遗教经》云:“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力。”不能忍下心中的不平,就因果的角度来看,小则损德,人不喜见;中则招感不和合的法界,如欲为善则多有留碍,更有甚者,则因口过而造成拳脚相向;因此而不能守持十善业,进而招感未来三涂轮回的果报。

运用声尘 巧做佛事

  导师 觉大和尚初初盖道场,为筹募善款,经常一大早就带着馒头及水下山化缘;因工人难请,趁夜深人静时,独自搬石头,默默赶工。从灵泉至中台,

  导师从未抱怨,反倒勉励弟子多修福、多为常住发心,才不会像他盖道场这么辛苦。

  从善知识的身上,我们学到因果之要:善护口业是因,意和、人和是果。因心正确了,才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众人随缘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乃至于修行人,藉由事上的和合,亦有助于安住道场,契悟菩提涅槃。

  “万丈高楼平地起”,欲成就己德、己才,必须从净化三业做起。三业之中,以口业最易为人忽略,亦以口业最易行持。而口四业中,又以抱怨这种惯性的恶口,为众多小恶的根源之一。

  人身难得,仅数十载,善护口业,别让抱怨虚耗时光。逢逆境时,深思因果之理而护口,如〈达磨二入四行观〉所示:“今虽无犯,是我宿殃,……甘心甘受,都无冤诉。”顺境时,亦须深思因果,了达得失从缘之理,懂得谨言慎行。进一步,洞悉顺逆一如,了达我法二空,继而生起慈心,运用声尘,巧做佛事,适时、适地、适机地以言说化导有情众生,方为善护口业之究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