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本期主題: 克己慈忍







憨山大師〈醒世歌〉:「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能夠降伏自己,則能戰勝所有煩惱怨賊。
從凡夫直到成佛,無論順境或逆境,修行,就是一個「忍」字。


謙忍修和敬

文/普頓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覺

  
  總希冀能過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但是從五陰熾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期,就不斷地在「忍無可忍,還需再忍」的壓抑下,身心常處於懊惱、挫敗或疲乏當中。不懂善調的自己,代價就是一張重大傷病卡。無常迅速,這時才發現,一直向外攀緣的心,得到的只是鏡花水月空一場。

  學佛以後,學會「誠實」面對自己,也開始對治自己的習氣。當遇到惡罵、譏笑、毀謗等種種境界時,能正向面對,「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將境界當作是逆增上緣,學習做到「忍惡無瞋」,不僅表面不動,內在也要不起心動念。當我們努力去面對與處理後,若仍然無法化解,這時應該起「慚愧心」,思惟三世因緣:「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了達一切事物,皆是緣起緣滅,進而「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如此轉念、承擔,在面對種種困境時,才有足夠的心量去處理,而不是一味地與境界對立。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但我們常不自覺拿一把尺去衡量、放大別人的過失,這相對境界的背面,就是「不覺」。總是耽溺在自己的妄想執著當中,一旦遇到挫折便起大煩惱。若能反求諸己,則退一步海闊天空。佛言:「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忍辱不是息事寧人的消極退讓,而是積極地面對問題。面對惡意批評,不要與之相應,不但要寬容別人的過失,同時也要反省檢討,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

  學佛之人,應做到「瞋風不動,喜風不搖」,逆境要忍,順境更要忍。應當時時提起覺性,對於自身的成就與周遭的讚歎,抱持感恩的心去看待,感念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現在所擁有的優勢也絕非理所當然,一切皆是過去因、現在果,眾緣和合,不應沾沾自喜,唯有更積極努力,謙卑學習,樂於分享,才能為自己開創更好的未來。

  向菩薩學習慈悲喜捨、謙忍恭謹的願行,在生活中落實開山方丈 覺大和尚所示「敬、慈、和、真」中台四箴行,自然就能事事吉祥,萬事如意。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