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忍修和敬
文/普顿精舍研经班学员 传觉
总希冀能过着幸福与快乐的生活,但是从五阴炽盛、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期,就不断地在“忍无可忍,还需再忍”的压抑下,身心常处于懊恼、挫败或疲乏当中。不懂善调的自己,代价就是一张重大伤病卡。无常迅速,这时才发现,一直向外攀缘的心,得到的只是镜花水月空一场。
学佛以后,学会“诚实”面对自己,也开始对治自己的习气。当遇到恶骂、讥笑、毁谤等种种境界时,能正向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将境界当作是逆增上缘,学习做到“忍恶无瞋”,不仅表面不动,内在也要不起心动念。当我们努力去面对与处理后,若仍然无法化解,这时应该起“惭愧心”,思惟三世因缘:“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了达一切事物,皆是缘起缘灭,进而“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如此转念、承担,在面对种种困境时,才有足够的心量去处理,而不是一味地与境界对立。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但我们常不自觉拿一把尺去衡量、放大别人的过失,这相对境界的背面,就是“不觉”。总是耽溺在自己的妄想执着当中,一旦遇到挫折便起大烦恼。若能反求诸己,则退一步海阔天空。佛言:“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忍辱不是息事宁人的消极退让,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面对恶意批评,不要与之相应,不但要宽容别人的过失,同时也要反省检讨,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
学佛之人,应做到“瞋风不动,喜风不摇”,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应当时时提起觉性,对于自身的成就与周遭的赞叹,抱持感恩的心去看待,感念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现在所拥有的优势也绝非理所当然,一切皆是过去因、现在果,众缘和合,不应沾沾自喜,唯有更积极努力,谦卑学习,乐于分享,才能为自己开创更好的未来。
向菩萨学习慈悲喜舍、谦忍恭谨的愿行,在生活中落实开山方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所示“敬、慈、和、真”中台四箴行,自然就能事事吉祥,万事如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