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戒
文/普新精舍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霈
過去在職場中,曾因工作表現受到上司的讚賞,或是提出的企劃案很快被採納,而興奮不已;然而,當日後的表現與提案未能得到肯定時,患得患失的心態便油然而生。當時未學佛,執著於他人的讚歎,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名利心。
進入精舍上禪修班後,聽聞住持法師開示:「不僅在逆境中要忍,在順境中也要忍,因為順境只是因緣和合,不是恆常不變的,不能因此生起慢心。」初初覺察到過去煩惱的起因。再讀到〈達磨二入四行觀〉:「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才了解患得患失的心態,來自於沒有因緣果報的觀念,致使自己不斷地在果上求,求不到就苦不堪言。
誠如《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回頭想想過去,當工作順利,得到上司讚賞時,一則需要努力付出,再則福報具足,三則曾與人結過善緣等眾多因素,缺一即無法成就,故 導師經常提示:「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如此,順境何喜之有?但觀因緣果報之理,更懂得感恩、謙卑與柔軟,豈能驕傲自滿!
昔日所羅門王曾召集有智慧的大臣們,要他們想出一句話,刻在國王的戒指上,提醒自己不要因為成功而驕傲,不要因為失敗而沮喪。三天後,大臣們送上戒指,戒面刻著:「這,也將過去。」眼前無論順境或逆境,都將成為過去。修行之人深信因果,有此觀念不僅闊達,更懂得在因上努力,隨緣盡分而不住在得失之中。
佛法言:「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想擁有真正的安樂,就要把握當下的因緣精進不懈,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切莫讓六根攀緣六塵,而徒增煩惱、空度歲月。以知恩、感恩、報恩之心面對一切人事物,讓心從貪、瞋、癡三毒中解脫,時時清涼自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