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本期主題: 隨緣行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諸法因緣生,因緣盡故滅。
觀照得失從緣,心無增減,隨緣盡分而不住著,
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人生處處是境隨心轉的新頁。


求其放心

文/普化精舍中級禪修班學員 傳輪

  
  《孟子.告子》中有一段極為著名的話:「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則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指迷失本心。在日常生活中,倘若丟了錢、遺失了手機等,人們總會急於找回,但是心放逸了,卻經常不自覺。只看重身外之物,而遺忘了本自家珍,不是本末倒置嗎?

  所謂「學問之道」,並不只有狹義的「研讀知識」,而是泛指「為人處世」的智慧,生活中行、住、坐、臥,乃至種種因緣都會運用到這樣的道理,因此,找回我們的心,是如此刻不容緩之事!

心如巧匠 畫諸法界

  隨緣安住的概念,是在禪修班上課之後,才真正懂得去觀照它、去重視它。平時的課程中,法師常常開示大眾:「心生萬法,萬法唯心。」我們的心無限寬廣,卻也因為如此,念頭瞬息萬變,一個轉換、一個疏忽,都會對下一秒造成影響。曾在佛經上看過:「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再對照法師所開示,才發現:我們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都取決於這一念心。

  身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這個邁向成年、獨立的臨界點上,看到身邊很多同學依然我行我素,不免憂心。以最普通的團體報告為例,有人總以各式各樣的藉口推託分內的工作,進而拖延到整組進度,一而再,再而三,令班上同學皆非常不滿與失望,更甚者,又把一切問題歸咎於他人。我常想:逃避得了一時,難道生生世世都能如此隨自己的意嗎?「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不識因果的無明驅使我們造業受苦,豈是如作業般草草就能了事!

  反觀自己,也有很多時節因緣看不清楚、進退失據。常常在一個時間點上,想做的事情不只一件,或因所做的結果不如預期、比不上別人,而產生煩惱、痛苦和挫折。在接觸禪修班之後,慢慢覺察到,其實這一切,都和是否管理好自己的「心」有關。

反躬自省 三心常住

  為什麼有時事情會全部累積到某個時段,使自己忙不過來,導致焦頭爛額?往往是因為自己心生懈怠,沒有提早做好安排。為什麼看到別人表現優異時,自己會怨懟難過?也是源自分別計較的習氣,不由自主地衍生卑慢、嫉妒。常聞「活在當下」,聽來簡單,卻很難時時作得了主,追本溯源,在於這念心習於攀緣、早已「放失」在外了。

  世間一切都有因果可循,有鑑於此,我開始提起覺性,在生活的每個因緣,練習照顧好自己的心。除了專注於當下,法師也告訴我們,要以「平常心」、「無住心」、「菩提心」來面對一切境界。所謂平常即是無常,諸法因緣都處在變化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人事物;無住則是不執著,《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並不是要我們懈怠放逸,而是隨緣盡分、任運如如;菩提心即是清淨心、大悲心,在修善斷惡、自利利他中,圓滿福德與智慧。

  菩提心、清淨心與大悲心,這三種心,始終含藏在人人本具的「這一念心」當中,只須「求其放心而已矣」。跟隨著善知識的教誨,帶著對佛法、對自己的「信心」,在每一個當下,找到、堅住「要成佛的心」。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