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本期主題: 五戒學處








莊嚴法身,以戒為瓔珞。
破除煩惱,以戒為清涼。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石;
以「五戒」建立正知見、淨化三業,燭照人生路,
圓滿「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定、慧。


圓滿人生的護身符

文/普觀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實

  
  上山參加八關齋戒時,經過一下午的昏沉,總算在晚上能清醒的聆聽開示。下山時,發現隱隱有股寧定的感覺,走著走著,從心底浮現著一抹平靜愉悅,感到未曾有過的踏實、自在,方才體會原來聽法、持戒,是這樣的微妙。即使戒會中,肩頸痠痛又復發了,竟也不妨礙內心清淨的感覺。

如理受持身心淨

  回想最初受五戒時,尚未經禪修班薰修,由於參加精舍活動的因緣,法師勸發的當下,自己沒有太多猶豫,只覺得既然是好事,也就順理成章的報名了。爾後到精舍上課,聽經聞法,才深刻了解佛陀制戒的智慧,五戒真的是一道保護人身、圓滿人生的護身符。

  翻開報紙,平時受人尊重的官員成了貪污案被告,被稱譽為善人的商人淪為階下囚,皆因謀取不當利益,鋌而走險,甚而傷害許多無辜之人;有人因生意酬酢搞起婚外情,竟拋妻棄子,而落得身敗名裂;有的因情感曖昧而傷害彼此,造作可怕的業果;有人一再酒駕,不但傷人、傷身、失財,甚至鋃鐺入獄而悔不當初……。凡此種種,時有所聞,甚至當事人就是身邊的同事、親友。

  現在想來,十分慶幸當初能把握因緣,早早受持五戒。古德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修行就在這念心當中,然而,凡夫的知見尚未穩固,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又無定力抵禦外在境界的干擾,加以習性頑冥,人生猶如走鋼索般步步危機,稍一不慎,就可能墜入煩惱深淵。因此,佛陀殷重付囑弟子:「以戒為師」,而五戒就是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如實行持,觀照著身、口、意三業,由粗中之粗,至粗中帶細,進而細中又細,離佛道就不遠了。

克己慈忍愍眾生

  持戒能提起覺性,觀照每個起心動念。例如,由戒殺生進而護生,愛惜自己、愛惜別人的生命,每個念頭、每個決定,都能以此作為最後底線,便能儘量減少犯錯。退一步,免於深陷險境,讓愛護自己的人不致擔心受怕;進一步,維護別人的安危,免於他人因此受難。

  再者,「不偷盜」──不取非分之財,亦不求意外之財,進而喜捨布施,遠離慳貪之心,人生愈活愈輕鬆自在,從容而自得。「不邪淫」──對於兩性關係則要謹守分際,明白「愛欲乃生死的根本」,就不會迷惑,時時能堅住正念,不讓曖昧的關係傷害彼此。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只「不飲酒」,亦不耽溺成癮,不為菸毒、網路控制自己的心智。

  古人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能小覷一句話的影響力,非但要謹言,以免妄語造作惡業,更要是「金玉良言」,以對人有益的話,利他自利。藉由五戒來惕勵心行,如 導師經常提醒:「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一步步累積生生世世得人身、修行成道的資糧。

  記得當初法師勸發大眾受五戒時,曾有人因年紀還輕而遲疑,怕違犯戒律而不敢受戒。其實不受戒,不等於不用背負因果。相反的,受持了五戒就像防護盾牌一樣,讓我們行走於五濁惡世,透過戒律防非止惡,免於墮落三塗惡道和煩惱的深淵。想想,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難道還要一錯再錯,等到惡業滿盈,再希求佛菩薩庇護嗎?經云:「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五戒,就是愛惜人身、圓滿人生的護身符,當然是愈早身體力行愈好!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