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本期主题: 五戒学处








庄严法身,以戒为璎珞。
破除烦恼,以戒为清凉。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石;
以“五戒”建立正知见、净化三业,烛照人生路,
圆满“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定、慧。


圆满人生的护身符

文/普观精舍研经班学员 传实

  
  上山参加八关斋戒时,经过一下午的昏沉,总算在晚上能清醒的聆听开示。下山时,发现隐隐有股宁定的感觉,走着走着,从心底浮现着一抹平静愉悦,感到未曾有过的踏实、自在,方才体会原来听法、持戒,是这样的微妙。即使戒会中,肩颈酸痛又复发了,竟也不妨碍内心清净的感觉。

如理受持身心净

  回想最初受五戒时,尚未经禅修班薰修,由于参加精舍活动的因缘,法师劝发的当下,自己没有太多犹豫,只觉得既然是好事,也就顺理成章的报名了。尔后到精舍上课,听经闻法,才深刻了解佛陀制戒的智慧,五戒真的是一道保护人身、圆满人生的护身符。

  翻开报纸,平时受人尊重的官员成了贪污案被告,被称誉为善人的商人沦为阶下囚,皆因谋取不当利益,铤而走险,甚而伤害许多无辜之人;有人因生意酬酢搞起婚外情,竟抛妻弃子,而落得身败名裂;有的因情感暧昧而伤害彼此,造作可怕的业果;有人一再酒驾,不但伤人、伤身、失财,甚至锒铛入狱而悔不当初……。凡此种种,时有所闻,甚至当事人就是身边的同事、亲友。

  现在想来,十分庆幸当初能把握因缘,早早受持五戒。古德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修行就在这念心当中,然而,凡夫的知见尚未稳固,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又无定力抵御外在境界的干扰,加以习性顽冥,人生犹如走钢索般步步危机,稍一不慎,就可能坠入烦恼深渊。因此,佛陀殷重付嘱弟子:“以戒为师”,而五戒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实行持,观照着身、口、意三业,由粗中之粗,至粗中带细,进而细中又细,离佛道就不远了。

克己慈忍愍众生

  持戒能提起觉性,观照每个起心动念。例如,由戒杀生进而护生,爱惜自己、爱惜别人的生命,每个念头、每个决定,都能以此作为最后底线,便能尽量减少犯错。退一步,免于深陷险境,让爱护自己的人不致担心受怕;进一步,维护别人的安危,免于他人因此受难。

  再者,“不偷盗”──不取非分之财,亦不求意外之财,进而喜舍布施,远离悭贪之心,人生愈活愈轻松自在,从容而自得。“不邪淫”──对于两性关系则要谨守分际,明白“爱欲乃生死的根本”,就不会迷惑,时时能坚住正念,不让暧昧的关系伤害彼此。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只“不饮酒”,亦不耽溺成瘾,不为烟毒、网路控制自己的心智。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能小觑一句话的影响力,非但要谨言,以免妄语造作恶业,更要是“金玉良言”,以对人有益的话,利他自利。藉由五戒来惕励心行,如 导师经常提醒:“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一步步累积生生世世得人身、修行成道的资粮。

  记得当初法师劝发大众受五戒时,曾有人因年纪还轻而迟疑,怕违犯戒律而不敢受戒。其实不受戒,不等于不用背负因果。相反的,受持了五戒就像防护盾牌一样,让我们行走于五浊恶世,透过戒律防非止恶,免于堕落三涂恶道和烦恼的深渊。想想,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难道还要一错再错,等到恶业满盈,再希求佛菩萨庇护吗?经云:“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五戒,就是爱惜人身、圆满人生的护身符,当然是愈早身体力行愈好!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