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本期主題: 五戒學處








莊嚴法身,以戒為瓔珞。
破除煩惱,以戒為清涼。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石;
以「五戒」建立正知見、淨化三業,燭照人生路,
圓滿「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定、慧。


正順解脫之本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山法師

  
  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作根由。殺生戒除慈心大,不貪財物廉潔優,見色不貪性清淨,葷酒永斷性長流,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修行欲成就佛道,必須以五戒為根本;如果五戒持守得好,雖未成佛道,人格亦趨完整,現世善緣、福德增長,未來感得人天果報。

人間至善要道

  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是修身淨心的必要行持,故《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大智度論》亦云:「戒為一切善法住處」。持戒能斷惡修善,使身心清淨,進而得定、發慧至究竟解脫。五戒亦是一切善法的基礎,與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是相通的,攸關人格的養成及心性的啟發,是人間通往至善要道。這五條戒律何以關涉人生、影響深遠呢?

  一、不殺生:佛制戒律中,「不殺生」是不得殺害一切眾生,因於眾生皆有情識、有覺受,保命畏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本能。然而,為了人類的口腹之欲或漁獵為樂,多少生命遭受無法言喻的驚恐、痛苦。所以「不殺生」的積極作為,包括放生、護生和吃素。飲食是一種習慣,而人類「可以選擇」吃什麼,有別於動物的業力使然。吃素長養慈悲,有益健康、環保,更是改變因果、扭轉命運的善行。相對的,殺生時,被殺者感受苦毒慘烈,互結的冤業,將在現世、後世感得多病或短命的果報,無形的業力牽引更是影響長遠。

  二、不偷盜:「不與而取,舉離本處」即偷盜,因於貪念或想占便宜,這些不勞而獲、非分而取所造的業報,現在是在牢獄,未來則常在貧窮困苦之中。所以,對於想要得到的,要取之有義、取之有道。更進一步,要把「擁有」的概念看清,當知世間無常,一切都只是暫時而有,凡得到的必然失去,既是「了不可得」,若能樂善好施,則能廣積福德資糧,便能使持戒的清淨功德更上層樓。

  三、不邪淫:一般人喜新厭舊,或者只想及時行樂,而玩世不恭,然而,愛著必生苦惱,往往「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現世家庭破碎,未來則墮三塗惡道。經云:「愛不重不生娑婆」,這根深蒂固的執著,讓彼此流轉生死,若能以持戒建立起「防火牆」,由不生邪念,進而不生愛著,真正能冤親平等,出三界、了生死。

  四、不妄語:說話的本質是什麼?在於溝通理念使彼此互相了解,凡有所言說,要利益他人才好。妄語是不實在、沒有「誠信」的欺誑言語,將導致人言不信、易遭毀謗。若有清淨的口業,則能以信會友,對人生及事業都是一大助緣。

  五、不飲酒:喝酒或許被視為一般的社交行為,但是,當麻痺了自己、迷失了覺性,不免糊塗行事──傷身、壞事又亂性,使人愚癡、遠離善道。有些人為了暫時逃避或空虛,卻墮入酗酒、吸毒的深淵,不可自拔,古德有云:「暫時不在,猶如死人。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

究竟持心不起

  覺大和尚時常提示:「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在無始的輪迴中,受持五戒可保人身,而持戒就是增強覺性的作用,除了日用中謹言慎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外,〈一心戒文〉更以「不生斷滅之見、不生可得之念、不生愛著之念、不說一字、不生無明」,為五戒的究竟──持心不起,銷歸自性,乃真實解脫之本。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