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與修行--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佛法中,反省、懺悔、修善,都可以讓道業成就。所以佛法提到要「返照自心」,時時注意起心動念,知善、知惡,起了惡念,馬上要覺察返照;如果對心中起了善念、惡念都不清楚,這個人就迷迷糊糊了。孟子云:「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說明人和禽獸的差別非常微細,就在於這念心能不能返照而已。起了惡念仍不覺,就是在墮落而不自知!例如,起了貪心,貪財、貪食、貪色……就是畜生道的法界;起了瞋心就是修羅道的法界,外相就是修羅的形象。一心生十法界,一個念頭就感一世的果報,確實是如此。
修行要落實反省檢討,就要持戒。持戒,一個是身戒──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一個是心戒──心不起貪、瞋、癡、慢、疑。如果我們習氣重,起了惡念、造了口業,甚至犯了殺盜淫之事,就要覺察、反省、懺悔、改正。反省過去的錯誤,發願未來絕對要改過向善。儒家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佛法而言,不只這三件事情要檢討反省,進一步,所做的一切都要反省。反省懺悔了以後要改過,起善念,絕對不起惡念,所有的罪障從心而起,若心不起壞的念頭,罪障自能轉化滅除。
眾生無過 聖人過多
要落實反省,就要深信因果、止惡向善。有很多人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不僅不修善,惡事還拚命去做,如此善善惡惡、進進退退,煩惱、習氣、罪障就不容易轉化滅除。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難免犯錯,但有了過失就要反省、懺悔、改過。有些人整天都是在妄想、執著、情愛中打轉,心始終作不了主,甚而自我放棄,覺得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對修行不抱任何希望。殊不知修行貴在當下,從現在起,只起善念不起惡念,知道過失馬上就改,佛法的道理很真實,做一分得一分,透過反省檢討、慚愧懺悔便能得到解脫。
所以,發現有過失,並不是壞事,這表示自己反省的功夫有進步了。一般人很難察覺到自己有過失,始終貢高我慢,只看到別人的過失,覺得別人這裡不對、那裡也不對,這個團體不好、那個人也不好,一直在無明習氣中。所以,知道自己有過失、懂得反省,從指責外境到會反觀自心,就是一種進步。古德云:「眾生無過,聖人過多。」眾生無過,因為眾生不認為貪瞋癡是過失,不明白自己的作為不當。隨著社會上的習氣、染污,人云亦云,用錯誤的觀念在生活。例如,社會上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用來自圓其說個人貪欲的行為,殊不知自私的貪心一起,心中就失去光明。貪吃的人,就落入餓鬼法界;貪色的人,就墮入畜生法界。所以說「眾生無過」,眾生不明白除了追求貪瞋癡、名利之外,還有功德、還有精神生活的存在,因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自己有過。為什麼說「聖人過多」?聖人經常反省檢討自己,知道每一個念頭都有因果,他了解這些道理,所以時時觀照、注意自己心念、行為的過失。因為惡念如小偷,會偷去自性清淨的功德法財;惡念起時,透過觀照、轉化,最後把小偷們統統感化成羅漢、菩薩。所以能知過改過,這就是很大的進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修行就有所成就。
深信因果 改過向善
《四十二章經》云:「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不知改過的人,將來就會墮落,如水歸海一樣,過失愈來愈多,將來業障現前就無處可逃。若想避免未來的惡果,就要深信因緣果報,要「明是非,辨正邪」,知道「是」,拚命去做;知道「非」,馬上改過。不造惡業、積極行善,先有這樣的觀念與行為,漸漸地,我們的心當中沒有黑暗、惶恐、憂愁、不再患得患失,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心當中就是一片光明。如是因,如是果。不論是出家修行或在家用功,依據這個道理去返照、實踐,道業一定可以成就。古德也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還不是聖賢,每個人心當中都有無明煩惱,但也不要因此而縱容自己。能夠改過向善,才是最重要的,知道改過向善,就是菩薩的行為,心當中沒有過失了,才能清涼自在。
佛說世界上有兩種健兒,第一是從來不造惡業,屬於先知先覺的聖者,就像世尊成就佛道,從來不造惡業。第二是後知後覺的菩薩,我們現在知道反省、改過向善,就屬後知後覺的菩薩。一般社會上只知道追求名利財色,就是不知不覺的眾生,造了惡業將來就要墮落。後知後覺的菩薩建功立德,觀心返照,修善不執著善,必能消災免難、逢凶化吉。無論是儒家或佛法,都在闡明善惡的因果與反省的重要,只是當中道理有深淺之別。只要落實反省與觀照,一步一腳印踏實去做,「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起了惡念,當下照破;造了惡業,馬上停止,改過向善,發願不再重蹈覆轍,人生步步都是光明,最後必能得到究竟解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