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与修行--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佛法中,反省、忏悔、修善,都可以让道业成就。所以佛法提到要“返照自心”,时时注意起心动念,知善、知恶,起了恶念,马上要觉察返照;如果对心中起了善念、恶念都不清楚,这个人就迷迷糊糊了。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说明人和禽兽的差别非常微细,就在于这念心能不能返照而已。起了恶念仍不觉,就是在堕落而不自知!例如,起了贪心,贪财、贪食、贪色……就是畜生道的法界;起了瞋心就是修罗道的法界,外相就是修罗的形象。一心生十法界,一个念头就感一世的果报,确实是如此。
修行要落实反省检讨,就要持戒。持戒,一个是身戒──身不做杀、盗、淫,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一个是心戒──心不起贪、瞋、痴、慢、疑。如果我们习气重,起了恶念、造了口业,甚至犯了杀盗淫之事,就要觉察、反省、忏悔、改正。反省过去的错误,发愿未来绝对要改过向善。儒家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佛法而言,不只这三件事情要检讨反省,进一步,所做的一切都要反省。反省忏悔了以后要改过,起善念,绝对不起恶念,所有的罪障从心而起,若心不起坏的念头,罪障自能转化灭除。
众生无过 圣人过多
要落实反省,就要深信因果、止恶向善。有很多人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不仅不修善,恶事还拚命去做,如此善善恶恶、进进退退,烦恼、习气、罪障就不容易转化灭除。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难免犯错,但有了过失就要反省、忏悔、改过。有些人整天都是在妄想、执着、情爱中打转,心始终作不了主,甚而自我放弃,觉得这辈子就是这样了,对修行不抱任何希望。殊不知修行贵在当下,从现在起,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知道过失马上就改,佛法的道理很真实,做一分得一分,透过反省检讨、惭愧忏悔便能得到解脱。
所以,发现有过失,并不是坏事,这表示自己反省的功夫有进步了。一般人很难察觉到自己有过失,始终贡高我慢,只看到别人的过失,觉得别人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这个团体不好、那个人也不好,一直在无明习气中。所以,知道自己有过失、懂得反省,从指责外境到会反观自心,就是一种进步。古德云:“众生无过,圣人过多。”众生无过,因为众生不认为贪瞋痴是过失,不明白自己的作为不当。随着社会上的习气、染污,人云亦云,用错误的观念在生活。例如,社会上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用来自圆其说个人贪欲的行为,殊不知自私的贪心一起,心中就失去光明。贪吃的人,就落入饿鬼法界;贪色的人,就堕入畜生法界。所以说“众生无过”,众生不明白除了追求贪瞋痴、名利之外,还有功德、还有精神生活的存在,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自己有过。为什么说“圣人过多”?圣人经常反省检讨自己,知道每一个念头都有因果,他了解这些道理,所以时时观照、注意自己心念、行为的过失。因为恶念如小偷,会偷去自性清净的功德法财;恶念起时,透过观照、转化,最后把小偷们统统感化成罗汉、菩萨。所以能知过改过,这就是很大的进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修行就有所成就。
深信因果 改过向善
《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不知改过的人,将来就会堕落,如水归海一样,过失愈来愈多,将来业障现前就无处可逃。若想避免未来的恶果,就要深信因缘果报,要“明是非,辨正邪”,知道“是”,拚命去做;知道“非”,马上改过。不造恶业、积极行善,先有这样的观念与行为,渐渐地,我们的心当中没有黑暗、惶恐、忧愁、不再患得患失,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心当中就是一片光明。如是因,如是果。不论是出家修行或在家用功,依据这个道理去返照、实践,道业一定可以成就。古德也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还不是圣贤,每个人心当中都有无明烦恼,但也不要因此而纵容自己。能够改过向善,才是最重要的,知道改过向善,就是菩萨的行为,心当中没有过失了,才能清凉自在。
佛说世界上有两种健儿,第一是从来不造恶业,属于先知先觉的圣者,就像世尊成就佛道,从来不造恶业。第二是后知后觉的菩萨,我们现在知道反省、改过向善,就属后知后觉的菩萨。一般社会上只知道追求名利财色,就是不知不觉的众生,造了恶业将来就要堕落。后知后觉的菩萨建功立德,观心返照,修善不执着善,必能消灾免难、逢凶化吉。无论是儒家或佛法,都在阐明善恶的因果与反省的重要,只是当中道理有深浅之别。只要落实反省与观照,一步一脚印踏实去做,“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起了恶念,当下照破;造了恶业,马上停止,改过向善,发愿不再重蹈覆辙,人生步步都是光明,最后必能得到究竟解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