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至本處
文/見恆法師
學佛前,遇境界總執為實有,不斷地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中憂悲苦惱。《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我們的念頭,後念頂著前念,念念相續,像滾雪球般。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如果你的手中一直拿著鐵鎚,那麼凡是看在你眼裡的事事物物,都會開始像釘子。」我們太習慣念念相續或是拿著鐵鎚不放,積習難改。
乘三寶舟 離生死苦海
皈依三寶,是一個改變的開始。學佛皈依後,讓我們找到正確的修行方向,透過覺察、覺照,體悟到念頭的剎那生滅,便能運用「四正勤」法門中──「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善念令速生」來跳脫負向情緒的迴路。當下轉念,即是在扭轉習氣、即是在改變命運,不再隨業流轉。
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曾應邀至哈佛大學為畢業生演講,她引述一位詩人的偈子:「有所學,則傳授;有所獲,則給予。」這是普世所認定正面的人生目的和意義──當功成名就後,能進一步成為慈善家,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然而,從更高的角度來看,當蓋棺論定,除了作為一個大善人外,我們的人生應該還有其他的意義!
還歸本處 見自性三寶
《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千古一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即為我們開演成佛的藍圖、解脫之道。除了要廣修一切善法外,重點是「不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廣修六度;離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修一切善法。不住於不該住之處,即是降伏,進一步契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使眾生由不同的面向觀察世間萬事萬物,從中體悟空性之理。由有念歸於無念、從有相歸於無相。
三十二分的經文中,世尊「隨言隨掃,即立即破」。能所俱空後,馬上「即空即覺,即覺既立」。有此體會後,繼續用功,如《楞嚴經》云:「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修觀行,需要不斷地重慮緣真,直至站得住、站得長,桶底脫落。
皈敬三寶,如實地用功,讓我們成為佛門中最富貴之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法是世間最好的藥,如《永嘉證道歌》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昔雪山童子求羅剎為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偈,以身餵羅剎作為回報,為法忘軀;反觀我們現已坐擁寶山,更要體悟本自如如、不生不滅的本性,隨時銷歸,還至本處,不愧、不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