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得自在--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人生在世,要做正正当当的事,应该做的事就要去做,做了以后,即做即了,处处作主;不应该做的事情,绝对不去做。
除诸迷执 水清见月
一般人执着富贵、地位、身分,心中始终在攀缘,与无为法不相应。面对困境时,更往往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产生种种烦恼、痛苦。所以,修行学佛,首先要学习“放下”──放下一切烦恼、执着。放下了以后,我们的心就能得自在。得自在,就是解脱。
过去,有一位梵志,手捧了一束名贵的花前来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问他:“你来供佛,有何希求?”梵志回答:“世尊,我不求世间上的富贵、名利,我只希望能够悟道、成道。”佛看他很虔诚、很恭敬,还拿了一束花来供养佛,就说:“放下。”梵志放下花以后,恭敬地合掌准备聆听佛陀的开示,希望佛能对他说无上妙法。佛就说:“还要放下。”梵志于是将合掌的双手也放下。放下双手以后,梵志等待着,心想:“世尊一定是要跟我说微妙法。”正这么想着的时候,佛又说:“还要放下。”梵志觉得很奇怪,不禁问道:“世尊!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还要放下什么?花也放下了,合掌的手也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佛说:“你期待佛对你开示的那个心也要放下。”梵志通身放下,当下就开悟了。
离诸相对 摄用归体
因此,日常生活中,做事时就要认真去做,一丝不苟,“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做完以后,不居功、不诿过,心当中没有贡高我慢,把成功的果实归给大众,自己经常检讨反省,坏事自己承担。承担,就是反省、检讨、改进。所以,古德言:“功德归三宝,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反省检讨。”反省、检讨、改进之后,最后达到清净心、平等心,心当中真正达到没有挂碍的境界,就如同《金刚经》所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触事无心”,心无所得,才能得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不容易,但是只要肯下一番功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世间上的人有学业、事业、家庭,对一切名利财色,最低限度要看淡,得所应得,对份外一切人事物则不强求。其次要看清,清楚事物的因缘果报,知进知退。看清了以后,就能看开。能看开,就不会钻牛角尖,不会走上绝路,活在世间上就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出家修行则要进一步,对于世间的财色名利,不但要看淡,还要看透、看破,最后要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称为看呆,如同银行里的呆帐一样。对于修行来说,把烦恼化掉,才有解脱、成道的希望,要由有心归于无心,由有念归于无念。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修了一切善法,到最后没有能度之人、没有所度的众生,离开一切相对,达到无心的境界──无杂念心、无攀缘心、无人我心、无执着心。心就像一面明镜,相来即现,相去不留痕迹,“人在哪里、心在哪里”,这是“明明白白一条路”,这就是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