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心的虛妄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笠法師
心到底是虛妄的、還是真實的?
心本無生因境有
古代有「杯弓蛇影」之故事;有黑夜中誤石為虎,彎弓射箭穿石之事;也有黑暗中踐踏草繩,誤以為踩到蛇的驚恐……。這些事告訴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世間,不見得是正確的;這個判斷人、事、時、地、物所具意義的意識心,其實並不可靠,隨著時間、空間、人事的更迭,念頭、感受也會隨之改變。
例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光緒皇帝和太后、大臣等一起往西避難,途中有一段路需要每天徒步跑幾十里,連續幾天都沒有飯吃,在一處鄉間歇腳時,當地百姓供養地瓜葉,太后視為上等美食;等戰事一過,回到皇宮,帝王的架子一擺,怎麼也吃不下地瓜葉了。
這就是識心的虛妄,隨著財、色、名、食、睡,在五欲中翻滾,生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誤以為四大假合的色身就是「我」,意識誦習的心念就是「自己」,以為所了知的這個身體和一切山河大地,都是真實的存在,卻不知一切都如《楞嚴經》所說,皆是妙明心中所呈現的影像,虛妄不實。雖有因果善惡業報、苦樂等受,卻是當體即空,生滅變異了不可得。
眾生不了心性真實之理,為無明遮蔽,隨外境而念念分別、念念遷流,沉溺於心念之大海,茫然無法自出,日日造作諸業而不自覺。現在受著念頭、生活的逼迫,未來所遭受一切善惡業報、苦樂之果,也無有邊際,仿若苦海無涯,不能出離。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佛菩薩欲令眾生出離生死、了達佛之知見,以種種方便,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的就是使眾生透視識心的虛妄,安住於實相。
從本無生無可滅
唐朝白居易,某日至山中拜見鳥窠道林禪師,見禪師安居大樹之上,向禪師說道:「禪師坐處甚危險。」禪師回答:「太守所處之境,才是真正地危險。」隨即說了一偈:「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意識心不斷攀緣外境,一念、二念、三念……念念遷流不停,猶如木柴遇上火苗,熊熊熾燄,愈演愈烈,無法走避,此身此心深處險境而不自覺。
白居易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個道理三歲孩兒也知道。」鳥窠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佛陀所教示的覺悟之道,無論悟與未悟,都一樣要行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不但時時學習,更要身體力行、解行並重。
天台宗「一心三觀」中提到,一切唯心所現,不離此心,也不妨礙遍行一切善法,令度苦惱,具足無量方便,創造無數因緣,了知諸法當體即空,故而不住因緣;了知煩惱即是菩提,故能不住生死,「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更因了達生死即是涅槃,而能遠離二乘不起大悲、住著空境之心,廣度眾生,於一念中具足空、假、中三觀,而安住於實相。如此不斷地精進,才是真正透視心的虛妄,而不被蒙蔽。
凡夫眾生妄見生死,猶如眼中有翳,在虛空中妄見空花,更於空花中妄生分別,好醜、愛憎……實際上,一切虛妄不實。《佛遺教經》云:「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眾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六識之分別心。此意識心,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難可禁制,若不仔細覺察、覺照,一念之頃,便造作無量惡業。所以,必須時時守護六根,時時恆思利他,以善攝惡;時時隨順覺性,遠離虛妄之心,以捨攝善。
具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覺觀,就是具備透視虛妄世界的能力,讓自己遠離虛妄,回到真實、安住實相,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