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悉圆满
文/见卢法师
“自利”,是使自己安乐;“利他”,是使他人也能安乐。最究竟的自利,是达到诸佛菩萨的毕竟大乐──“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的境界。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菩萨毕竟安乐的菩提、涅槃境界,是以大悲心为体。悲心缘众生而发,也就是要从利他当中完成自利,故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欲得利他,先当储备资粮,建立佛性、因果、缘起性空等正知见,二六时中重虑缘真,“自利既精,利他则广”,在利他当中深耕佛法知见、落实对佛法的体会。自利与利他,是一不是二。
缘苦众生 发大悲心
宝塔,是一个直接面对生死的地方,一个时时刻刻见证佛法所说无常、因果的地方。而当“宝塔”同时又是“禅寺”的时候,则意味着:这里不仅是一期生命的终点站,也是以正法滋养众生心中善根、开启光明人生的起点。因此面临生离死别而来到宝塔的家属,在寺里作满四十九天的超荐佛事之后,多是欢喜、感恩地放下挂碍,积极地继续自己的人生。
有一位居士每每回寺祭拜时,总是在牌位前掉泪,在塔位区追思的时候,更是悲恸不已,好长一段时间无法走出失去妻子的伤痛,总是挂念着妻子过得好不好?经云:“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缘,缘苦众生。”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教导我们“随缘尽分”──随着现前的因缘来尽利他的本分。法师慈悯每日来寺的家属们,思虑着如何才能为众生予乐拔苦?于是法师为他讲了一个故事:
“佛陀时代有一位国王,王后死了之后,国王太过伤心,以致无心朝政。大臣们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向国王提议为王后供佛修福,希望藉由佛陀的威德力及供佛的功德,超拔王后。王后藉此功德而投生天界,因感念国王的这份心意,便现身在国王面前。国王一看到王后,非常高兴,想要上前拥抱,然而王后却迅速地退后。原来,天界清净殊胜,人道却显得臭秽难忍。对于生为天人的王后来说,那些曾经的回忆,此时都化为感恩,再无其他执念……。”
听到这里,原本伤心地不能自己的居士,刹时止住了眼泪,原以为的深情挂念,此时似乎失去了意义。法师继续开示:“我们应该感念的不只是这一生的妻子,而是生生世世的六亲眷属。因此,我们所作的功德,也不只回向给往生的妻子,更应该要回向给生生世世的亲眷。”
无我利他 量周沙界
众生在累劫的轮转当中,展转互为父母师长、兄弟朋友,相互成就着家业、道业,因此,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应该心存感念──也是基于此一精神,宝塔全年每天两场的佛事,未曾间断,始终与众生欢喜地结着法缘,无有疲厌;熟悉坛场,使所有与会的冥阳两界的众生,都能安住道场,虔诚用功;熟悉物料,藉由生灭的物质,大作梦中佛事,藉以磨炼、寻找自己不生灭的心;熟悉流程,使法会如法如律、庄严进行,而能真正利益有情,成就功德。
自利,若是以“我”为出发点,只会带来更强大的妄执。究竟的自利是诸佛安乐之境,是无我当中行利他之行。因此,利他之行能使因“我”而起的爱见痴慢、憎爱、取舍减少,心因为放下我执而广大自在,三业愈发清净。福德一点一滴地累积,本具的智慧光明便一点一滴地彰显出来。这份光明,能在同一时间成为自他向上的力量、成为充满着希望的修行力量。
于利他中,使自他都臻于圆满光明之境界,它的落实不离当处──众生是菩萨福田,有众生处即是菩萨道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