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
文/普印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隱
人活在世間,必須與他人接觸,由眼見耳聞,透過心中所想,產生好惡分別,表現於對待他人的態度,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進而產生善緣或惡緣。
儒家有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過去,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除了讚美、羨慕,多少還摻雜著一些嫉妒、不以為然的負面念頭;開始薰修佛法之後,法師經常提到念頭與果報的關係,當心中起了不好的念頭,即使沒有說出口,也種下了惡因惡緣,自此,開始學習減少負面念頭,真心地看待他人的優點。
精舍創造因緣舉辦各種法會,讓我們在修福報的同時磨鍊自己。在不同的法會因緣中,發現每個人都有各自習慣的做事方式、說話的語氣。過去,在與他人溝通時,對於語氣不好、態度不佳的人總是頗有微詞,因此共事時多有衝突,甚至在檢討會中當眾指出,希望對方能反省、改進,但結果往往是對方難以接受,自己心中也有種種的情緒。
現在的自己,懂得靜下心來,了解修行就在人與事上磨鍊。每個人都有情緒與習氣,每一位師兄的發心,都無非是希望精舍更好、法會運作更順暢,這是「對事以真」的具體表現,更是師兄們面對執事的用心,但自己為什麼會有不好的念頭呢?一個積極努力的同參道友,遠勝於消極旁觀的共事者,藉此提醒自己多看師兄弟的優點,進而學習放下心中的慢心與我執。
「常將他人好處想」說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覺性,一產生看他人缺點的念頭,就要馬上剎車,千萬不要把他人的缺點當成自己的煩惱包袱……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的心量打開了,人緣變好了!「常將他人好處想」,不僅能讓自己提升,也能讓人生從煩惱幽暗走向智慧光明,這就是「煩惱即菩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