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本期主題: 知苦進道常安樂








佛法的根本是建立於對苦諦的了解,
知苦、斷煩惱,才能由苦解脫。
對於「苦」能具足正見,便能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真正地「逢苦不憂」、「體冤進道」,
得到人生究竟的清涼與安樂。


化波濤為漣漪

文/普蓮寺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玄

  
  
  
「有恩必還、有仇必報」,是一般人通用的信條;未學佛前的我也曾如此,但是,報仇後就完結了嗎?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冤仇在心中愈結愈深,也就愈來愈難放下。

  記得第一次參加禪修班時,正值剛換工作,同事百般刁難及誣陷,每天都過得很不快樂,在佛法的薰修下,我選擇不回應,但心底卻悶悶不樂地想要離職。法師教導我用功回向給對方,當下卻認為:「為什麼要幫對我不好的人祈福?」立刻就拒絕了這個建議。

  但在禪修課程中慢慢薰修,愈來愈了解,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沒有原因的,一切都是累劫以來的因緣果報,過去所發生的事,雖然現在看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或沒有發生過。雖然理上了解,依舊無法力行,直至某次身心俱疲的痛哭之後,才體會到:「曾經被我傷害過的眾生,是否也曾如此難過、痛苦,而我卻毫不知情?」於是,開始有了懺悔心,面對他人的傷害也較能釋懷。

  一次,禪修課程中法師開示達磨大師〈二入四行觀〉,其中提到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剎那間深有體悟,不斷地誦讀,並以懺悔心回向自己所有的冤親債主。

  一路走來,心境的變化相當奇妙,當了知所遇到的逆境乃宿業果熟,該償還時就償還,還完了就能了結,反而有一種解脫的感覺,此時自然體達「逢苦不憂」的心境,心地光明,而能不隨妄想與情緒起伏,內心如同平靜的湖泊,就算偶爾因落葉、雨滴而起漣漪,也能馬上恢復平靜。

  進一步思惟,所謂的「冤」也不過只是心中的分別,一切法唯心所造。只要深信眾生皆有佛性,面對一切境界甘心甘受,均無冤訴,那麼,苦就不是苦,自然就能化解一切紛爭。每個人都難免做錯事,將此生所遭遇的逆緣,視為報冤行,不把他人對我們的傷害視為冤仇,進一步去體諒他人無法作主的心,多一些慈悲,不為難自己,也不為難他人,那麼這一路就是清淨、光明,自然就能從苦中解脫!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