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性常住,仁心常存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箭法師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儒家以仁存心,來推行君子的忠恕之道。
在佛法中,仁心即是慈悲心,推眾生心為己心。《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如來修行成就之源,皆始於因慈悲而發起的菩提心。「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如果於諸眾生無有慈悲,修行猶如失根浮萍,欲上求下化,就像緣木求魚,無法落實。
緣起法中落實觀行
四弘誓願中「眾生無邊誓願度」,正因所度眾生無量,所應學習菩薩之願行法門亦無量,而慈悲觀便是其中之一。學佛以來,為了突破我執及心量狹小的障礙,一直將慈悲觀作為觀行的定課。在緣起假有之修行過程中,思惟所面對的外境,不外乎是人和事,面對種種因緣,不僅要順理而行,還要做到人事真、俗二諦圓融,這是修行的一大功課。
每一次修習七周緣慈、四無量心,就是一次重新反省檢討的因緣,反省在緣起法中,自己身、口、意之不圓滿及可提升之處。細細觀照,才發現一切事之成與不成,著實皆繫乎於人,人與事是不能被分割的一體。
因此,在一切假有中,無論順境、逆境,必須隨緣起性空之法,依俗諦之理來觀照。這讓自己更明白,從緣起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慈悲絕非只是選擇對或錯、是或非、善或惡的其中一邊,而是從修觀中練習發願、懺悔,化小我為慈悲無我;更學習在同理及利他護念中,串起每一段緣起。
進一步,明白在變動無常之人事中,「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於自性不動中,才有真正的慈悲。如斯而行,才能真正圓滿人事,超越愛恨分別取捨,觀眾生苦,發菩提心,於緣起中不住緣起,以落實修行。
信因果中斷惡修善
《孟子》又云:「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儒家所示,非但是一種普世價值,更進一步可以從「仁心」出發,化作具體落實之行動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敬人之行為,從未離於「仁心」。仁者因行仁愛,必受人所愛敬,這與佛法中因果之理不謀而合。但為什麼在現實實踐中,當自己釋出善念,學習以慈敬心來對待他人,有時所得的回應並非總是如此呢?佛法有云:「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世出世間不變之真理,自己眼前肉眼所見,只是這一生所言所行,卻觀不清過去自己與眾生之因緣。
從修七周緣慈、四無量心的觀行中,一次次深植慈悲善法之種子於自心中,當反薰之善法現行日漸增益,瞋惱之種子便勢力消減不起。漸漸地,清淨自性現前,才真正地撥雲見日,而能明白達磨大師〈二入四行觀〉報冤行所云:「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對過去一切惡因惡緣於今世成熟,唯有識達因果,逢苦不憂,承擔懺悔,才能化解。就現在及未來,唯有從因上努力,以正念、慈悲心、清淨心、修善斷惡度眾之願心,才能遠離愛恨分別之桎梏。由修觀得以落實斷惡修善,深信因果,更在等視一切六道眾生的慈悲喜捨中,植下自利利他之菩提種子。
仁心存中佛性常在
世尊成道時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一切六道眾生,雖本具清淨佛性、覺性,但因妄想執著枉受沉淪。從透過超越愛憎、苦樂、善惡種種之觀行法門,觀眾生苦,發菩提心,而能方便破惑顯真,藉以令眾生離苦得樂,自己也將瞋惱之凡夫心,轉為大悲心。《楞嚴經》中提到,上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十方眾生同一悲仰。修觀來自於肯定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更肯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返歸自性,了達自性本無生滅,覺悟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自性佛,本具大悲心。若於中迷失,心隨人事境轉而分別,就是迷倒眾生性,則仁心、大悲心便隱而不現。
一切菩薩從眾生心中覺悟而得成就,慈悲觀不是要自己從心外去找慈悲,而是在調和自性眾生中,隨順覺性,達到無我、無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提覺心。在修四無量心中,最後修捨無量心,捨除對眾生之憎愛分別,更捨除能修、所修之我、人、眾生、壽者之對立假相。
曾經在一次修觀的過程中,在分別上中下親、冤時,突然體會到為什麼自己總要把某些人當作「冤」來修呢?自性本來清淨,沒有冤親相。其實自己有決定權,決定要把誰當作冤、把誰當作親,卻為何總是在第一念分別誰為冤、誰為親?何不捨除心中的怨懟,結善緣成法親。更進一步,明白冤親一線間,皆是自心所分別,哪有一個真正不變之冤親呢?返歸清淨覺性,慈悲自顯,冤親平等不二。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修觀看似是自己在對外在眾生起慈悲心,其實是在點滴返照自心覺性,本際平等,供養自性如來。
六祖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若能安住在清淨理體上,一切慈悲、智慧本自具足,何勞外修?覺性常住,仁心必然常存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