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本期主题: 四无量心








《六祖坛经》云:“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能除嫉、舍则无执,
修习四无量心,
我们就能转化在人我当中种种负面情绪及烦恼,
以如水柔软、如地宽大的心,含纳一切,
为自己与他人,带来和平与净化的力量。


觉性常住,仁心常存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箭法师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儒家以仁存心,来推行君子的忠恕之道。

  在佛法中,仁心即是慈悲心,推众生心为己心。《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修行成就之源,皆始于因慈悲而发起的菩提心。“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如果于诸众生无有慈悲,修行犹如失根浮萍,欲上求下化,就像缘木求鱼,无法落实。

缘起法中落实观行

  四弘誓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正因所度众生无量,所应学习菩萨之愿行法门亦无量,而慈悲观便是其中之一。学佛以来,为了突破我执及心量狭小的障碍,一直将慈悲观作为观行的定课。在缘起假有之修行过程中,思惟所面对的外境,不外乎是人和事,面对种种因缘,不仅要顺理而行,还要做到人事真、俗二谛圆融,这是修行的一大功课。

  每一次修习七周缘慈、四无量心,就是一次重新反省检讨的因缘,反省在缘起法中,自己身、口、意之不圆满及可提升之处。细细观照,才发现一切事之成与不成,着实皆系乎于人,人与事是不能被分割的一体。

  因此,在一切假有中,无论顺境、逆境,必须随缘起性空之法,依俗谛之理来观照。这让自己更明白,从缘起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慈悲绝非只是选择对或错、是或非、善或恶的其中一边,而是从修观中练习发愿、忏悔,化小我为慈悲无我;更学习在同理及利他护念中,串起每一段缘起。

  进一步,明白在变动无常之人事中,“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于自性不动中,才有真正的慈悲。如斯而行,才能真正圆满人事,超越爱恨分别取舍,观众生苦,发菩提心,于缘起中不住缘起,以落实修行。

信因果中断恶修善

  《孟子》又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所示,非但是一种普世价值,更进一步可以从“仁心”出发,化作具体落实之行动力。“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敬人之行为,从未离于“仁心”。仁者因行仁爱,必受人所爱敬,这与佛法中因果之理不谋而合。但为什么在现实实践中,当自己释出善念,学习以慈敬心来对待他人,有时所得的回应并非总是如此呢?佛法有云:“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世出世间不变之真理,自己眼前肉眼所见,只是这一生所言所行,却观不清过去自己与众生之因缘。

  从修七周缘慈、四无量心的观行中,一次次深植慈悲善法之种子于自心中,当反薰之善法现行日渐增益,瞋恼之种子便势力消减不起。渐渐地,清净自性现前,才真正地拨云见日,而能明白达磨大师〈二入四行观〉报冤行所云:“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对过去一切恶因恶缘于今世成熟,唯有识达因果,逢苦不忧,承担忏悔,才能化解。就现在及未来,唯有从因上努力,以正念、慈悲心、清净心、修善断恶度众之愿心,才能远离爱恨分别之桎梏。由修观得以落实断恶修善,深信因果,更在等视一切六道众生的慈悲喜舍中,植下自利利他之菩提种子。

仁心存中佛性常在

  世尊成道时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切六道众生,虽本具清净佛性、觉性,但因妄想执着枉受沉沦。从透过超越爱憎、苦乐、善恶种种之观行法门,观众生苦,发菩提心,而能方便破惑显真,藉以令众生离苦得乐,自己也将瞋恼之凡夫心,转为大悲心。《楞严经》中提到,上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十方众生同一悲仰。修观来自于肯定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更肯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返归自性,了达自性本无生灭,觉悟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自性佛,本具大悲心。若于中迷失,心随人事境转而分别,就是迷倒众生性,则仁心、大悲心便隐而不现。

  一切菩萨从众生心中觉悟而得成就,慈悲观不是要自己从心外去找慈悲,而是在调和自性众生中,随顺觉性,达到无我、无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菩提觉心。在修四无量心中,最后修舍无量心,舍除对众生之憎爱分别,更舍除能修、所修之我、人、众生、寿者之对立假相。

  曾经在一次修观的过程中,在分别上中下亲、冤时,突然体会到为什么自己总要把某些人当作“冤”来修呢?自性本来清净,没有冤亲相。其实自己有决定权,决定要把谁当作冤、把谁当作亲,却为何总是在第一念分别谁为冤、谁为亲?何不舍除心中的怨怼,结善缘成法亲。更进一步,明白冤亲一线间,皆是自心所分别,哪有一个真正不变之冤亲呢?返归清净觉性,慈悲自显,冤亲平等不二。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修观看似是自己在对外在众生起慈悲心,其实是在点滴返照自心觉性,本际平等,供养自性如来。

  六祖大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若能安住在清净理体上,一切慈悲、智慧本自具足,何劳外修?觉性常住,仁心必然常存其中。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