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本期主题: 四无量心








《六祖坛经》云:“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能除嫉、舍则无执,
修习四无量心,
我们就能转化在人我当中种种负面情绪及烦恼,
以如水柔软、如地宽大的心,含纳一切,
为自己与他人,带来和平与净化的力量。


慈悲是对离苦得乐的坚持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墉法师

  
  
每个人都有离苦得乐的追求,而佛法正是教人如何离苦得乐。慈悲,就是知道众生都有同样的需求,因而坚定地、持久地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仔细地思惟佛陀的一生,便能体悟什么是慈悲?什么是对离苦得乐的坚持?悉达多太子离开富贵荣华的皇宫,舍离父母、妻子,选择清贫修道的生活;彻悟实相之后,施设种种法门,开演佛法,广度有缘,至今未止。无论是建立知见、习练观行、持咒、绕塔、礼佛……乃至于三宝中施一小善,都能使众生得到福德。又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处处闻声救苦,又何尝不是菩萨为度众生离苦得乐的坚持?

  《摄大乘论释》中,无着菩萨云:“菩萨不见生死涅槃异,由般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佛菩萨不住生死,令众生了解由根本上离苦得乐的可能与可行性,给予众生最大的希望;佛菩萨不住涅槃,愿意一再地出入生死,以启发每个人的潜能,让众生在堪忍中,了知如何一步一脚印地永离烦恼及轮回之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佛法指点我们,用智慧去止息自己的狂心、烦恼;放下憎爱、违顺、是非、得失,了无恐惧与挂碍,心如虚空般无限地宽广,这时,便能见到虚空中虽有众生相,但自己与他人并无差别。能生起如此的智慧,心行平等,身心自在,是对自己的慈悲;能慈悲自己的人,便了解如何对他人慈悲。无论是与自己有善缘、恶缘、乃至无缘的众生,都和我们一样,需要找到生命避风港、需要如此地安身立命。

  有如是认知,便容易体会到他人的一丝善心善意,乃至更多的付出;我们会更深刻了解,佛法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个自了汉,而是引导我们回小向大,在平息自己烦恼的同时,还要作主,学习佛菩萨无缘同体的大慈大悲。能够如此在离苦得乐的坚持中安身立命,我们便与佛菩萨的坚持相应,而能体达真正的慈悲。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