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
文/普嘉精舍护法会执行秘书 传禅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说了一段话:“你们知道宇宙有多高?宇宙只有五尺高,在五尺高的宇宙里如何容下我们的六尺之躯?只有低下头来。”因此,我们生存在宇宙间,需要养成谦卑的智慧。谦卑、恭敬,把自己当成沧海之一粟,时刻记得自己的渺小。
推己及人存仁心
唯利是图的社会令人纷扰不安,而“好事给他人”正是转化此种社会型态的正面力量。
将好事给他人,让自己养成谦卑、恭敬的心。因为恭敬心是谦卑的基石,谦卑是慈悲心的催化剂。谦卑和恭敬,不能只是口号或只存于心念,而应该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需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行为。
对长辈或上位者表现出谦卑、恭敬心,是最基本的礼貌;上位者也要对下展现谦卑、恭敬之态,则能上下无诤。例如,孔子不耻下问、佛陀看顾病比丘,以及常不轻菩萨,皆是由对他人的谦卑和恭敬,而将自己本具的佛性扩展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示现者,也因此其高贵的品德和伟大的慈悲,才能亘古流传。因此,佛弟子应学习以谦冲、恭敬之心,折伏我慢,才能以清净心和大众广结善缘。
所谓“功德归三宝,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含藏着大丈夫的承担力和浩瀚无私的心量在其中,同时也是自信心的开展。有自信的人勇于承担过失,克服困难,转化烦恼,无伐善、无施劳,不居功亦不诿过,总是能把方便给他人、困难留给自己,却依然清净自在。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受无尽意菩萨供养之宝珠、璎珞,随即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试想,假使没有慈悲为怀的谦卑和恭敬心,怎能如此事理圆融?
《礼记》中有一段记载:齐国黔敖,在饥荒之时准备了许多粮食,欲施予无饭可吃的人,但态度却不友善。有一个饿了好几天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黔敖的布施,并说:“我不食嗟来之食!”最后终于饿死了。这个公案警惕着我们,在传递慈悲的过程中,假使忘了保留恭敬、谦卑的厚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傲慢的姿态,与人结下恶缘而不自知。
处处谦和常不轻
学佛前,因职场因缘,与学童有较多的接触,当时总认为孩子小,懂的有限,一切我说了就算,孩子只要照着做即可,因此,假使有一点点差池,很容易引起我的懊恼和瞋心。直到学佛初期,课堂间法师开示提到“四事虽小不可轻──太子、蛇子、小火、沙弥”,当场有如当头棒喝!深自忏悔:“原来我错把慈悲当成掩饰傲慢的盾牌而浑然不知。”于是开始调整心态,用更谦和的态度与学生相处,课堂间的一切问题,也多了可以商讨的空间和转圜的余地。
最近转换职场,更体会到原来谦卑也要能放下自己的身段,愿意入境随俗,因此与他人的相处多了礼貌和关心,更能包容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孩子在课业成绩之外,也能拥有成就感。
给予他人真切所需,即是“好事给他人”的实践,期望自己在这方面能有更多的进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与大众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