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本期主題: 好事給他人








儒家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佛法也告訴我們:「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所謂「恭可釋怒,讓可息爭」,
謙讓,在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無疑是一股清流,
能讓我們和合無諍,廣結善緣,集眾人力,成眾人事,
在雙贏的局面中,福慧雙修!


盡無盡解脫法門

文/見屏法師

  
  中台禪寺落成後,參禮的人士來自各方,對開山方丈 覺大和尚弘法度眾的大願行,無不是既讚歎、又敬仰。然每一次的法會因緣當中,總是聽到 導師一遍又一遍不斷地讚歎大眾:「道場蓋好了,都是大眾的發心,才有今天的成就,這些都是大眾的功德、大眾的福報。」 導師從不居功,謙虛地把讚歎與功德留給發心的四眾弟子。

  導師常開示我們:「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反省檢討!」以言教與身教,為我們示範了謙沖自牧、與人為善而無我的菩薩行持。《易經》云:「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為人處世,若能謙讓有禮、和而無諍,必然善緣歡喜常在目前,人生無處而不通達!然日常生活當中,要真正落實這個道理,很多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在五濁惡世中,見利無讓,昧心厚顏、巧取豪奪之事,不時上演。雜陳交錯的人際網絡互動,眾生心時時在人我的較量中,想要「高人一等」、「出人頭地」,心態既糾結又複雜。既然事事總先想到自己,又如何能放下求名好利的心,和合無諍,與人為善,乃至做到成人之美,將好事讓他人?

因緣觀解離惑業

  「惑」、「業」、「苦」,是眾生輪迴之因,乃由不了解生命的真實本質,不能體察萬事萬物運行的軌則,而在迷惑無知中,不斷造業而不自覺,受無量苦,無有窮盡!所以諸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時時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道理,作為覺悟人生落實觀行的第一步。

  常常如是思惟,了知此身乃四大和合暫用之軀,苦多樂少,老死須臾,豈得自在久安,轉息即同灰壤,歸於大地,便知身如幻寄,執著漸能淡薄;觀察心念猶如瀑流,奔騰千里,相似相續之間,無有真實,念念了不可得,亦如天馬行空,不受拘繫,若真我有,為何作不了主?心念生滅遷謝之中,既無實主,何者為我?推求身心世界,俱不可得,「我」乃虛妄計執的假相,我執、我相慢慢淡化,心量、格局無形間自然變大,柔軟的心、慈悲的心、利他的心、無私的心,才能無礙地生起!

  馬勝比丘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佛法告訴我們,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法中,萬事萬物互相依存,仗因託緣,相待相生,沒有人能夠獨立存在於世間。個人不僅渺小,才智、力量亦有其限,欲成辦事業,若無眾人護持、善緣相助,功將難成,故凡欲成眾人之事,當齊眾人之心、聚眾人之力,方能竟其功、畢其事。俗云:「天時、地利、人和」,言簡意賅六字,為成功的條件作了最佳註解。如果能觀察、體解大地之間,事物聚合、成壞相依的道理,就會懂得感恩眼前的一切,明白「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在因緣所生法中,感恩、謙卑;在無常變化間,知足常樂。如此,成功之時亦不至於自大、驕傲,橫生煩惱。

  佛法的道理,必須經由思惟才能入理,經由落實才能獲益。觀察無我,放下我執,生起無私利他之心,自然能將好事與他人;思惟因緣法則,了解事物運行相待依合,事成必假眾緣,就能謙卑、知足,心懷感恩,一旦有成,自然也會將成功歸於他人。

自行利他解脫門

  在日本素有「經營之聖」美譽的稻盛和夫,是一位極其成功的大企業家,他曾不只一次說道:「當我面臨人生各階段的關鍵時刻,承蒙許多人賜予莫大恩惠,光是『感謝』二字也不足以回報。只要缺少了其中一人,將不會有如今的我。因為深刻地體認到自己一生的成功,實在是受到諸多因緣慷慨無私相助,所以謙卑、感恩地將成功歸因於不同時期對他付出關心與提供幫助的人。

  每個人都會歷經人生的跌宕起伏、磨鍊考驗,在面對困境時反省檢討自己,努力改進。即使在艱難中也要秉持「寧可他人比自己好的利他心」,以此為行為準則、為進退依據。即使低潮、挫折,也願他人比我好,堅持將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前面,藉此修煉清淨真誠的心,如此人生不但沒有煩惱,逆境反而成為增上緣,而良善與美好的心,也會在生命的旅程中,為我們招感良善與美好的人、事、物,與我們一起共行。

  導師常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圓滿了即是佛法。」人生無非是堅持「修心」的實踐。每個人都有覺性,如果沒有覺悟,體認自己的真實生命,不覺間,人生便浪擲在名利財色、空虛無聊的無益苦惱之中,虛度一生,死後與草木同朽。佛弟子聽聞佛法的道理,聞、思、修以受持,時時反省、覺照,改變、淨化自己,生命的品質與境界,在不知不覺間提升了,身邊的人也同霑光明,這樣的生命,便很有意義與價值。

  因此,「功德歸三寶」,是佛弟子的知恩、感恩;「好事給他人」,是菩薩無我、無私的行履;「壞事自己反省檢討」,是修行人真實面對自我的心。以此落實修行,練習放下自己,淡化我執,輕薄煩惱,常將好事給他人,無形中,煩惱不見了,心量打開了,福德善緣自然積聚。待他人猶如自己,息滅分別計較,人生的格局不但更寬廣、更無礙,柔軟的心中,當下就是菩薩境界的清涼法喜與解脫自在。而這樣修福修慧又修心的練習,就在你我親切的日常生活裡!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