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部
经云:“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今年度春季僧众精进禅七于二月十三日至三月十日举行,共分三个梯次。大众法师平日或在精舍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或在佛教学院研究经教、博学多闻,或在常住单位发心、修菩萨行,皆万缘放下齐聚禅堂,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正可作为平日“动静闲忙不离当念”的总验收,更向上一路,念念作主,不令空过,期以禅七之功,成就道业更上层楼。
直了神解心性 念念菩提果圆
|
禅七中,主七见灯和尚以诸多公案为例,提示大众修行之要——信解行证。 |
|
|
|
动静之间不离当念,过堂、行香、静坐皆是契悟心源之机。 |
|
主七见灯和尚于起香开示中即善咐嘱,端正知见、建立信心、歇下狂心,为禅七用功入手之三要门。 |
二月十三日下午三时,主七见灯和尚于五楼大禅堂主持洒净与起七仪式,揭开禅七序幕。起香后,见灯和尚开宗明义揭示,禅七的目的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一切众生共同追寻的普世价值、修行学佛的最终目标──契悟菩提涅槃、成就无上菩提道,更是佛法的核心,也是中台禅寺道风的根本,从灵泉至今,二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改变。四众共同发心护持,并且投入了许多资源,大众当善自珍惜,一方面起知恩、感恩、报恩之心,二方面充分把握禅七助道因缘,创造修行有利条件,明悟心性,以上报四恩。禅七中有所契悟,出了禅堂继而下济三有,真实践履“上求下化”的出家本愿。
禅七万缘放下,正念提起,在心地上精进用功,是最胜的方便法门。首先要建立起对心性之理正确的知见。心地法门以理路清楚为要,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能知的这念心不打妄想,就是本具的清净心。《圆觉经》云:“云何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是错误的认知,所以,欲正本清源,就要从端正知见下手。对心性之理有了基本认识,才知道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虽然努力过程会很辛苦、不容易,但是吃苦就了苦。
其次,对人人本具心性要有信心,在觉性上安住、肯定;再来就是“歇”,妄想来让它来,妄想去让它去,不理它,保持心的本来相貌就是“歇”。学习释迦牟尼佛“不成正觉,誓不起座”的愿心与决心,并以世尊悟道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为用功的根本依据,如是坚持下去,就能转识成智,成就如来万德庄严的殊胜果报。
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没有前前,就没有后后;“悟在刹那间”,“一念净心成正觉”,所以不可将心求悟,而须在因上努力。
禅七中,见灯和尚藉由《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所悟“客尘主空”之理,以及毕陵伽婆蹉尊者因毒刺伤足而悟道之公案,勉励大众要以坚固的信心,直下承担,肯定当前这一念就是主人。更进一步,依照永嘉大师〈四料简〉:“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之具体标准,检验自己当前这一念是否与本具清净心、觉性、中道实相一致,如是努力,自然日久功深,一定会有所成就。
见灯和尚也提到香严智闲禅师悟道所言:“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以此公案策励学人,作为突破瓶颈、修行更上层楼的借镜,具足信心并坚持不断地在心地法门上参究,最后不悟也得悟,因为心性本具,悟无所得。
断惑穷源尽性 体用理事一如
禅七期间每日十支香,大众收摄身心,透过早晚课诵、静坐、行香、过堂等规律的行程,于动静之间反观自照,体会“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妙意。解七在即,见灯和尚殷切咐嘱,悟到这念心,肯定佛法所言真实不虚,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但不能得少为足,过去努力是加行方便,现在是步步光明,朝着菩提大道前进。悟后起修方是真修,还是要依心地法门继续保任。
所谓“静中养成,动中磨炼”,保任功夫须朝两方面努力,一是“静则一念不生”,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安住在心的真实相貌。二是“动则万善圆彰”,保持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做任何事都要面面俱到,良善圆满,没有后遗症。出了禅堂就要提起,提起是心之用。心有体、有用。心的作用,如见闻觉知,这是觉性;心的本体,一法不立,还有一个知存在,也是觉性。所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体用一如。经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论动或静,觉性始终存在,用功的下手处皆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如是一路到底,定能就路还家。
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所以十方诸佛,皆以胜义行愿为戒。但具此心者,能转法轮,自他俱利也。”近千位法师于禅七中直探心源,克期取证,体悟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解七后出了禅堂,继续广积福慧资粮,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发大慈悲心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传续禅门心法,接引有情同登觉岸,共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