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恩.报恩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穆法师
出家时,尚不清楚何谓“菩萨道”?只知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续佛慧命,所以随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披剃。
菩萨悲愿 唯念众生
出家后,看着 导师从每次全山周会的主持到佛学院课程授课,各精舍的护法会颁证、开光洒净,以及建设中所有的设计工程,寺里、寺外,法务、行政、人事……无一不是 导师亲自指导。每日早出晚归,席不暇暖,经常深夜一、二点才回山,回山后又巡完山才回寮休息,一早又是忙碌的开始。
某日,佛学院院长在课堂上提到:“ 导师的车不到两年跑了近二十万公里。”二十万公里到底有多长?若以全台一圈约八百公里换算,也就是说 导师两年来的弘法行履绕台湾二百多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 导师没有间歇地南北奔走?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大悲深愿。也就是在那一刻,告诉自己要学习作菩萨,作 导师的千手眼。
眼前巍峨的中台禅寺,千僧道场,就是 导师倾所有的心血、智慧,以无比的毅力带领弟子们日以继夜、夙夜匪懈辛苦建设而成。曾经有人问 导师,为什么要收那么多弟子、盖那么大的道场? 导师说:“这是出家人本分。”又问:“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导师说:“都是大众的功德。”多年来, 导师就是这般教导我们:“功德归三宝,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反省检讨。”出家人“弘法是家业,利生是本分”,正是因为本分事,所以无所求地去做,即做即了,心中不留半朵云彩。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云:“菩萨行空解脱门,而不证无相,亦不堕有相。譬如鸟飞虚空,而不堕落;行于虚空,而不住空。”曾有人问 导师:“将来中台盖好了,您会在哪儿呢?会不会去闭关?” 导师停下脚步,看着聚散的浮云,微笑着默而不答。而今,中台已落成十余年, 导师的行履仍未稍歇,依旧引导我们不要拘泥于化城,继续前进直趣华藏世界。《华严经》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的心是忘却己事,专为人忧,心心念念只有众生,想到的是如何利乐、拔济有情,使其明悟心性,离苦得乐。
念报四恩 上求下化
开山二十余年,从灵泉到中台,从中台到普台,再从普台到博物馆, 导师为了化导众生,入佛法界,大悲弘誓地广开方便门,接引芸芸众生,从 导师的身教明白了什么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导师的行履给予学人什么启示?其一,临事常看己过,无需评论他人,就是反省检讨自己,不批评外境;面对任何境界都要坚忍,凡事能忍得住、耐得下,纵历百城烟水,“百花丛里过”,仍能“片叶不沾身”地清心自在。其二,只要是为佛教、为利乐有情之事,必誓愿坚定、义无反顾地全力以赴。
这一切的背后,来自一颗感恩的心。这一生受之于人者太多,为了回报这一切的施与恩,要战战兢兢地善自护念;因为念佛恩浩荡、师恩隆深,所以要恪遵佛敕,勤修三学,绍隆圣道;因为感念于父母之恩,所以要努力地修善断恶;因为感念于国家社会之恩,所以始终抱着一份淑世利生的热忱;因为感念于一切众生之恩,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不疲不厌地勇往直前,为拔济有情而精进不懈。
诸佛菩萨正是因为感恩、报恩而出现于世, 导师亦是如此,而我们也将因为知恩、报恩,勤修诸行,学习舍身、舍心、舍见、舍执、舍诸分别,而用平等、护念的心看待一切有情。感恩,让我们由贡高转为谦敬,使索取转为供养。
导师举手投足的无声演绎,让自己渐渐了解菩萨行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菩萨行是念诸众生有恩于我,所以要发广大心,精进勇猛,无有疲厌地普利群生;菩萨行是在菩提道上,永不退转。唯愿如是!唯愿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