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鼻根圆通法门于日用中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学法师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法门,法法皆可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处来入道、悟道及证道。其中,周利槃特伽尊者以鼻根为本修因,悟到空性,证到圆通境界。
静中反息循空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尊者初出家时,蒙佛所教四句偈,为“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四句偈语,记前忘后,记后忘前,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经九十日仍不能记忆。此乃于前迦叶佛时,虽为三藏法师,却吝法不教五百弟子,故感得今世性最愚钝之报。佛陀愍其愚钝,教止散乱,观出入息,遂得心开,返息循空,离出入息,悟入空性,证得圆通。
自心妄想重重、无明厚、烦恼障、执着垢……层层覆盖遮蔽自心,心中宝镜蒙尘。知道,便是自觉,要时时刻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念念觉悟、念念作主。“反息循空”为入道功夫,以鼻根为方便。
首先,安禅静虑──即调身、调息、调心。调息,调出入息,避免风相、喘相、气相三种毛病,或数息、随息、观息,注意自己的呼吸气息,出息、入息的状态。觉知呼吸,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若入息长,了知“我入息长”;或出息长,了知“我出息长”;或入息短,了知“我入息短”;或出息短,了知“我出息短”。恰如熟练的木匠,或拉锯长,了知“我拉锯长”;或拉锯短,了知“我拉锯短”。观出入息,注意入息、注意出息,心愈观愈细,愈注意愈专心,知入知出、知生知灭。气息由粗到细,心念生住异灭,刹那不停,由生灭、生灭……反观能知的心不生不灭,最后达到“反息循空”,契悟空性。
动中正知而作
静中如是修持,动中亦如是。或于身,观生法而住,观灭法而住,观生灭法而住。觉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行住归来,正知而作;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屈身伸身,正知而作;搭衣持钵,正知而作;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单单的的,只有第一念“知道”,而不起第二念,分别、爱憎、取舍。“知而不着”就此一法,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必可断世贪爱、离欲清净,远离五盖烦恼。
《佛遗教经》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欲成就无上菩提,当知“万里途程不离初步”、“万丈高楼平地起”。进修大乘,亦不舍小乘,非一非异,不即不离。从数息观对治散乱心,调出入息,观息生灭至观心念迁流,因而悟到空性及觉性。儒家也是要“知止”及“中和”,《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论世出世法,皆以心为主,一切言语施为、举止动念,当以中道行之,不偏不倚,不落两边。若未安住觉性,随外境而起七情六欲,就容易失神损志,伤身害命。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何况人命在呼吸间,“念念迅速,一刹那,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以期早日证得圆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