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的減法
文/普賢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融
《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同樣地,作為一個母親,教養孩子的心路歷程,也像是一連串的減法,一路走來不斷修正,最終還是要放手,讓孩子有自主的能力。
尊重個體 適性開發
孩子襁褓時期,我滿心想給她全世界,什麼都給她最好的,想無微不至地保護她,卻沒想到這樣的想法有其迷思:「我們給孩子的真的是她要的嗎?還是只是自我滿足而已呢?」
自從辭去工作之後,教養孩子便成為我生活的重心,也是重要的人生成績單。當時孩子才就讀幼稚園小班,為此,我接觸了大量的幼兒潛能教育課程,舉凡右腦開發、幼兒啟發式數學、繪本閱讀與創作等皆有涉獵,積極訓練自己成為超級專業的教育媽媽。只想練得一身武藝,待時機成熟,就可一股腦兒地輸出給孩子,讓她瞬間就增加數十年功力。但是,事與願違,孩子並沒有興趣在我的指示下重複操作教具,她喜歡把數棒當成彩色炒飯,把七巧板隨意拼湊成她想像的圖案,完全不按牌理出牌……這樣的結果讓我不禁反思:自己所做的對孩子真的是一種幫助嗎?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接觸精舍之後,對於教養孩子有了另一層體會。首先,冤親平等的觀念,改變了對親子關係的認知,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而是一段與我們有緣的生命,所以應該釐清這份愛孩子的心是否摻雜了太多自己的欲望,能如實地探討,就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實際的期待,進而能使親子關係更為自在。
再者,達磨祖師《二入四行觀》之「隨緣行」謂「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以前總以為把孩子教好是自己的功勞,後來才發現自己能做的其實很有限。孩子有其福報因緣,我們能做的充其量是種助緣,甚至孩子心性清淨,反而比我們更容易有所體悟。在這樣的前提下,加上孩子也漸漸步入青少年階段,我對孩子更多了一些尊重。遇到問題時,會以傾聽、陪伴代替說教、指示,鼓勵她發表意見,並練習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教她如何做。從中發現,佛法對於穩定孩子的情緒很有幫助,孩子會把參加法會時法師開示的道理用來調解自己的情緒;當她焦躁不安的時候,提醒她靜坐片刻或誦念《心經》,她也會因此安定下來。能處理好心情,再處理事情就不難了。
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教養過程中的種種努力,與其說是教育孩子,其實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這個減法的過程,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隨緣盡分,減少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種種作為,先把自己做好,讓自己有所成長。身教是不言可喻的,也是影響孩子最真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