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中台廣傳








中台禪寺一百零一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小止觀》云:「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中台禪寺每年春夏二季定期舉辦精進禪七,七天進止有序的禪修靜坐,藉由止觀法門,助益行者超凡入聖,轉識成智,明悟本心,一睹心中靈台。

依戒修定 得於淨智

禪修學員放下萬緣,依照導師 覺大和尚與主七見燈和尚所指導的靜坐要領、行香方法及止觀法門精進用功,禪修中一切行門皆是助道勝緣。

  今年夏季學界精進禪七,於七月二日至九日舉行,共計約一千二百位來自美國、奧地利、日本、大陸、泰國、香港和台灣等海內外各地大專院校教授、中小學教師、大專青年及社會各界人士,回山精進用功。七月二日下午三時三十分,主七見燈和尚於五樓大禪堂主持灑淨及起七儀式,場面靜肅莊嚴。起七茶會中,主七和尚提示大眾,禪修中要「聽招呼,守規矩」,遵守禪堂規約,放下萬緣,依所指導的法門修習,禪七中一切規矩都是悟道的助緣。晚間八時,正式起香,住持和尚詳細教導靜坐要領、行香的方法及數息觀法門之後,學員們展開正式的禪修。

  翌日上午,正授八關齋戒。學員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為七日禪修增益功德。隨後,由中台男眾佛教學院院長見紹法師講授八關齋戒。除了戒文釋義之外,見紹法師提示學員,戒法的功能是防非止惡,受持戒法也是一種止觀的法門。古德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受持身口意三業清淨的戒律,種下出世解脫之因。

  主七和尚於禪七期間開示大眾:修行學佛,第一步要了解心性之理;第二步,由正知正見生起堅定的信心。這是最直截了當的一條路。迷和悟,僅在觀念知見的一念之間。「但得本,莫愁末」,定心、淨心、明心才是根本的目標。修行學佛要有成就,追求生命的圓滿,就在這念清淨心上安住,這念心清楚明白,不打妄想即是。

  佛經云,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精進修善,勝過西方極樂世界為善百年。禪七中,修戒、修定、修慧、聽經聞法,身口意三業清淨,功不唐捐,只要努力,就有功效、功德。回到自己的家庭、工作崗位,仍然「堅住正念,隨順覺性」,這念心要用就一定是淨用、善用,這就是「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道不遠人 理非事外

  禪七中,導師 覺大和尚為學員慈悲開示:禪七的目的,即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就是道。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根結柢就是一個「道」字,要使每個人都徹底了解佛法的道理,了解之後才有信心,有了信心才會去實踐,徹底實踐了才會成道。

  修行也就是要修道,否則「道」如何能成就?所以,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有正信,不迷信、不邪信,信三世因果與本具之佛性;三世因果,絲毫不假,本具之佛性,每個人都有。

  佛性在哪裡?就在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每個人都有佛性。祖師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靈山,就是靈知靈覺的這念心。為什麼叫作靈山?因為山裡含藏許多寶藏,每個人這念心當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慈悲,所以要返照自心,開發這個寶山。經云佛性「如金在礦」,「金」即是清淨心、智慧心、菩提心、涅槃心、無住心、菩提妙明真心、佛心。

  修道,要從建立完整的人格開始。假使人身難保,如何修道?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佛經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開悟了,三惑漏盡了,即見自性佛。

  古德云:「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翻開歷史,不論中外古今,每個人在世間短短幾十年,經過生、老、病、死,到最後化為塵土,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所以,這一生要對得起自己,就要認識自己的真生命。

  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法、出世間法,只要方向正確,積極努力,就會有成果。儒家強調「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這是自己的功德。佛法則說,廣積福慧資糧,在佛法裡做了善事、修了功德,雖然世界成住壞空,所修的功德依然存在,生生世世永為道種,不退菩提。

  《華嚴經》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導師於禪七中殷殷教誨:「佛法是心地法門,一切要從心上努力,心淨則佛土淨,心安則世界安。」禪七是澄淨心靈、明悟清淨自性的最佳處方,在禪堂中萬緣放下,收攝身心,精進用功,讓人生找到心的方向、確立安身立命之處;出了禪堂,在日常生活中精進用功,落實佛法。靜中惕勵磨鍊,動中不隨境轉,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必能得到真正的心安與自在。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