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部
《小止观》云:“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中台禅寺每年春夏二季定期举办精进禅七,七天进止有序的禅修静坐,藉由止观法门,助益行者超凡入圣,转识成智,明悟本心,一睹心中灵台。 依戒修定 得于净智
今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于七月二日至九日举行,共计约一千二百位来自美国、奥地利、日本、大陆、泰国、香港和台湾等海内外各地大专院校教授、中小学教师、大专青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回山精进用功。七月二日下午三时三十分,主七见灯和尚于五楼大禅堂主持洒净及起七仪式,场面静肃庄严。起七茶会中,主七和尚提示大众,禅修中要“听招呼,守规矩”,遵守禅堂规约,放下万缘,依所指导的法门修习,禅七中一切规矩都是悟道的助缘。晚间八时,正式起香,住持和尚详细教导静坐要领、行香的方法及数息观法门之后,学员们展开正式的禅修。 翌日上午,正授八关斋戒。学员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为七日禅修增益功德。随后,由中台男众佛教学院院长见绍法师讲授八关斋戒。除了戒文释义之外,见绍法师提示学员,戒法的功能是防非止恶,受持戒法也是一种止观的法门。古德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受持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戒律,种下出世解脱之因。 主七和尚于禅七期间开示大众:修行学佛,第一步要了解心性之理;第二步,由正知正见生起坚定的信心。这是最直截了当的一条路。迷和悟,仅在观念知见的一念之间。“但得本,莫愁末”,定心、净心、明心才是根本的目标。修行学佛要有成就,追求生命的圆满,就在这念清净心上安住,这念心清楚明白,不打妄想即是。 佛经云,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精进修善,胜过西方极乐世界为善百年。禅七中,修戒、修定、修慧、听经闻法,身口意三业清净,功不唐捐,只要努力,就有功效、功德。回到自己的家庭、工作岗位,仍然“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念心要用就一定是净用、善用,这就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 道不远人 理非事外 禅七中,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为学员慈悲开示:禅七的目的,即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就是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根结柢就是一个“道”字,要使每个人都彻底了解佛法的道理,了解之后才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去实践,彻底实践了才会成道。 修行也就是要修道,否则“道”如何能成就?所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有正信,不迷信、不邪信,信三世因果与本具之佛性;三世因果,丝毫不假,本具之佛性,每个人都有。 佛性在哪里?就在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每个人都有佛性。祖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灵山,就是灵知灵觉的这念心。为什么叫作灵山?因为山里含藏许多宝藏,每个人这念心当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慈悲,所以要返照自心,开发这个宝山。经云佛性“如金在矿”,“金”即是清净心、智慧心、菩提心、涅槃心、无住心、菩提妙明真心、佛心。 修道,要从建立完整的人格开始。假使人身难保,如何修道?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佛经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开悟了,三惑漏尽了,即见自性佛。 古德云:“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翻开历史,不论中外古今,每个人在世间短短几十年,经过生、老、病、死,到最后化为尘土,一生很快就过去了,所以,这一生要对得起自己,就要认识自己的真生命。 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世间法、出世间法,只要方向正确,积极努力,就会有成果。儒家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是自己的功德。佛法则说,广积福慧资粮,在佛法里做了善事、修了功德,虽然世界成住坏空,所修的功德依然存在,生生世世永为道种,不退菩提。 《华严经》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导师于禅七中殷殷教诲:“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要从心上努力,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世界安。”禅七是澄净心灵、明悟清净自性的最佳处方,在禅堂中万缘放下,收摄身心,精进用功,让人生找到心的方向、确立安身立命之处;出了禅堂,在日常生活中精进用功,落实佛法。静中惕励磨炼,动中不随境转,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必能得到真正的心安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