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8 期 |
|
本期主题:化敌为友,冤亲平等 |
从双输到双赢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梧法师 原始时代,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为了谋求生存而发生冲突。随着人类文明及科技的发展,由于阶级、政治、民族、国家、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世界各地仍然不断地在发生争执,甚至诉诸战争。小至个人,为了使对方屈服,认同自己的想法,也持续地在发生有形或无形的争斗。因为,世间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理所当然的观念。为了达到目标、追求利益及有限的资源,在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竞争当中,或多或少结下了恶缘、树立了敌人。 心量广大 同理包容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敌我双方若是仇恨未消,彼此冤冤相报,生生世世便会承受苦果。如同世界上某些地区的种族斗争,双方都处在极端的不安及危险之中,也活在永无止尽的愤恨和恐惧之中。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孙子兵法.谋攻篇》亦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知,避免争端、化敌为友,不但是人心所期盼的境界,也和佛法解冤释结的道理相通。 想要化解仇恨,消除敌对的状态,就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同理心和包容心,设法解决双方的歧见及憎恨,也就是从你争我夺、以牙还牙的“双输”局势,转化成你退我让、相互合作的“双赢”局面。相对地,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容人的雅量,便很难不计前嫌,和过去的敌人握手言和。 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时,与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争夺皇位继承权;此时,担任太子洗马的魏征力劝太子李建成早日除去李世民,却未被采纳。“玄武门之变”以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被杀,秦王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向来敬重魏征的才能,因此特别和魏征化敌为友,引用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历任参预朝政(宰相)之位。换句话说,如果唐太宗没有广阔的胸襟化敌为友、察纳雅言,不但魏征无法名留千古,也许连“贞观之治”都不会出现。 悲智双用 冤亲等视 或许有人会问:“和别人解冤释结,是否代表自己要一味地委屈求全呢?”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世间法而言,向敌人或仇人伸出友善的双手,固然需要宽容及勇气;但在和解、妥协及排难解纷之中,亦要明辨是非,用智慧去判断是否应该接受对方的要求和条件,并适时地接纳或拒绝。否则,不但无法化解冤结,反而会增加彼此的怨怼。 诸佛菩萨与常人不同,冤亲平等、心无分别,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根本,“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以平等心关怀众生,以智慧心修一切善法利益众生,发愿与众生同证佛道、同得解脱。《金刚经》记载,佛陀有一世为忍辱仙人,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接受歌利王的侮辱及伤害,并且发愿未来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的就是歌利王。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五比丘之首的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位悟道的弟子,他的前世正是歌利王。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应当学习菩萨慈心广大,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以冤亲平等的心量,化解恶缘,广结善缘。更进一步,对于曾经轻蔑我们、加害于我们的人,非但不记仇,还要以平等、宽广的心量,等念冤亲,以慈悲心对待众生,才能改善人生,创造未来安乐的因缘。 对修行人来说,事上的化敌为友、冤亲平等,便是如实地认知冤与亲是相对之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般人总认为,害我的人是敌人冤家,爱我的人是亲朋好友。假若去除我执,抛弃妄见,视一切众生平等,则冤亲观念自然不复存在。在理上,成道证果的敌人不是外在的五蕴六尘境界,而是自己内在的妄想和无明烦恼;因此,“化敌为友”代表的正是转烦恼为菩提,转八识成四智,把造恶结怨的敌人转化为行好修善的良朋益友。“冤亲平等”即是“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心行平等、无有差别,不留恋修行路上的好、坏风光,向上一路,直趣菩提、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