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本期主题:平常心







万境自如如

文╱见恁法师



  在瞬息万变、追求成效的社会中,紧张与压力似乎成为现代人的文明病。压力从何而来?不同年龄层、不同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各有不同的压力来源,但皆不离“有所求”的心态。换句话说,就是“对不确定的未来有着掌控的欲望”所致。因此,环境的变化容易让心境随之起伏,失去宁静;若想不受环境的操纵,就必须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却鲜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其中意涵并加以实践。“平”是指平等、不分别、不动;“常”是指恒常、不生灭、不间断。平常心即是这念清明、作主的觉性,不因外境而起心动念、加以取舍、产生爱憎,也不因外境的改变而或忧或喜,扰乱内心的平静。

知因果 明得失

  平常心奠基于知因识果及对心性的体会上。一切事物皆非单因单缘所能成就,而是众多因缘会遇所展现的结果。《达磨二入四行观》告诉我们,若遭遇逆境,应当思惟:“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若是处于顺境,则应思惟:“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顺、逆境界皆是因缘所感,所以应当从因地上努力,但是对于过去已种下的因,则应坦然接受其现前的果报。

  举例来说,学生面对课业的态度,不应是紧张或患得患失,而是虚心学习,勤奋用功。资质利钝是现前的果报,不需因聪敏而自满,也不需因鲁钝而自卑。不论资质如何,都要以平常心接受自身的条件,并踏实地学习,定能日日进步。在节奏快速、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收入的多寡、职位的高低往往成为上班族的比较目标及烦恼来源。机运的好坏,是过去所造诸业及善恶因缘的展现,羡慕他人日进斗金或嫉妒他人节节高升,都对自己毫无助益。应当不断充实自己,跟紧时代的潮流,并付出心力,提升工作效率及产品品质,以最好的准备面对竞争,即能安然度过一个个考验。

  在亲子关系上,更需要具备平等心及恒常不变的态度。父母对子女期望太高、要求太严,或是纵容溺爱、放任不管,都不是真正地为子女着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过去的业习,每个人都须承担自己的人生;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课业、工作乃至家庭,宜站在协助和辅导的立场、谘询的角度,敦促子女努力向上,并教导子女养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子女的成败,则应学习淡然处之。

悟本心 得自在

  以心性的观点而言,人人所拥有的本具佛性是平等无二、常恒不失的,这是我们的真生命。一般人之所以对外境产生挂碍,是因为不能安住在觉性上,汲汲向外追逐,迷失在生灭无常的事物中。弘一法师尝言:“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四十二章经》亦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名利等欲望使人们无法平静,不是对现状不满,就是对未来担忧,失去平常心。若能明白佛性本自具足,能听、能见、能知的这念心,便是最大的珍宝,则心胸自然豁达,能顺应因缘,心无起伏。

  由此看来,学生若不以外在的分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上班族不以收入及职位高低来断定成功与否,父母不以子女的表现决定自己的定位,乃至一般人不以人缘好坏来代表自己的重要性……随缘尽份,不求报偿,便能无入而不自得,心境犹如雁过寒潭,不留痕迹。

  战国时代,齐宣王劝隐士颜斶出仕,享受荣华富贵。颜斶婉拒了,他说他的生活是“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十分轻松惬意。《论语》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倚靠外在的人事物来充填自己空虚的心灵,才能以平常心看待顺逆境界。然而,因果不昧,从因上着手,不愧对自己,然后放下一切得失及成败,安住在不动心,这便是智慧及自在的人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