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本期主题:活在当下







   免于忧愁恐惧的最好方式即是活在当下。然而,“当下”是什么?若能明白“当下”的真义,对人生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禅宗祖师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吃饭时、走路时,二六时中,都能无妄念、无烦恼执着,保持清楚明白,心自然安定宁静。时时刻刻觉醒,方能真正体会当下。

  细细沉淀当下的每一个心念,逐渐厘清自己、逐渐觉醒,生命将因此而熠熠有光。



当下一念体真常--觉大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六祖坛经》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谓离相,不是用身体去离,而是心要远离,心不生取舍分别,六根不攀缘六尘,知道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不攀缘、不执着,这样就能离一切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这种智慧,才能真正离一切相,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超越外面的时间、空间,达到《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境界。“法体清净”,是指这念心离相,就能达到清净无染。假使不知道离相的道理,就容易见境生心,起心动念就是有相。

常行直心 于相离相

  有些人听到无念、无相的道理,就以为可以什么都不必做了,光是坐在这里就可以了。可是话说回来,坐在这里打妄想、打瞌睡、起无明、生烦恼,也没有办法达到无相的境界,所以必须修一切善、断一切恶,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时时刻刻以方便法门来对治。从有为法归于无为法,从有相归于无相。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待人接物、早晚课诵、建设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些都是有相,做了这些事情而不执着,就是无相。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不执着世间法,当下就是无相。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安住在当下无念、无住、无为、无相的境界上,即是以“无相为体”。

  《六祖坛经》云:“常行一直心”,现代人也强调,人要活在当下。什么是“当下”呢?就是“一直心”。什么是“一直心”?就是行住坐卧时时刻刻要保持当下这念心。假使这念心不能作主、不清楚明白,那么一直心就是木头。所以,这念心不但是无念──无妄念、无杂念,而且还要清楚、还要明白、还要作主。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就是保持一直心,这就是如来,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是最实在的心境。

当下即是 不假外求

  《指月录》上有一则公案,有一位无念深有禅师悟到无念的道理,他说:“四十余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无念深有禅师以前很用功,南参北学席不暇暖,四十多年来不断地用功。“穷来穷去转无踪”,一直参禅,参“念佛的人是谁?”“而今穷到无依倚”,最后才明白能转的这念心“无依倚”,不需要依靠任何境界──不依靠东西南北、明暗动静、过去、现在、未来,魔也好、佛也好,一切都不依。不依,就是无住,始终这样专注地用功。用功四十多年之后才悟道,悟到什么呢?“始悔从前错用功”,过去始终是东寻西找,而不知道能找的这念心,当下即是!

  《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属于众生的境界,尚未起心动念的时候,当下这念心在哪里?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没有妄想昏沉,这就是真如之体。如果喜怒哀乐之未发,却在这里打瞌睡、无聊,就不是真如之体。所以,不但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念心还要清楚明白、能作主,这才是真如之体。

  《易经.系辞》亦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念心达到无思、无虑、无为、寂然不动、一念不生的境界,真如之体现前,这时就能“感而遂通天下”,这是真如之用。明白这个道理还必须实践,能如实行去,就是真正的菩萨行;能做到体用一如,这一生就能超凡入圣。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