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本期主题:当逆境来敲门







 

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恁法师


  逆境乃人生必经之事,然而,当逆境来临时,多数人仍会感到痛苦与排斥。原因何在?即是跟如何看待逆境有关。“逆”,即是不顺己意。心中对周遭的事物有好恶及取舍,当事情没有朝自己所喜好的方向发展,就称作逆境。若是用这样的眼光看待逆境,则“逆境”自然等于“痛苦”的同义词了。

逆境中看见光明

  社会上盛行以AQ(逆境商数)来衡量一个人遭遇逆境时的智慧。AQ较低的人倾向以负面、悲观的态度来面对挫折,不能提振心力来克服难关,容易产生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不仅潜藏的才能无法发挥,也容易沉陷在逆境中,看不见自乌云缝隙透出的阳光,人生的路将愈走愈狭窄。相反地,AQ较高的人明白成功及失败不能以一时的际遇来论定,而能以正面、乐观的态度肯定自己,并且思索对策,付诸行动。只要怀有不屈服的决心,因决心产生突破逆境的作为,必定能摆脱逆境的束缚,迎向光明的人生。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曾经有过坎坷的遭遇,却能将痛苦升华,以勇气开创未来。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含冤接受宫刑,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这是宁死不生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在这样的遭遇下依然不屈不挠,奋笔疾书撰写《史记》,以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业。《史记》为后世留下两千多年的丰富史料,成为历史及文学上的钜作,都是因为司马迁坚持理想,不向逆境低头。

  乐圣贝多芬从年轻时即发现听力退化,至晚年完全耳聋。听力是音乐家的第二生命,贝多芬承受了听力丧失的打击,却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更加辛勤地创作。在他听力急速衰退的时候,也正是创作九大交响曲的事业极盛期。人生并没有“一败涂地”的时候,所谓的“谷底”,便是攀向颠峰的起点,而危机则是崭新契机的开端。

将困阻视为磨炼

  孔子言:“贫而无怨,难。”如何能身处横逆而不怨不悲?以佛法的角度来看,一切境遇从因果中来。在遭逢挫折、苦痛时,应当思惟这是过去因加上现在缘,因缘会遇所产生的结果。除了甘心甘受之外,更应积极地转化逆境为增上缘,让逆境成为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超越过去的助缘。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容易增长骄慢及懈怠、放逸之心,并因随顺习气而造作身口意三业,更增苦报。困难险阻则能令我们脚踏实地,磨炼心志,不但能藉此降伏烦恼习气,也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报。虚云老和尚为了报答母恩,徒步朝礼五台山,途中历经种种磨难,倍尝艰辛,却能时时心生欢喜,他曾说:“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并举古德所言:“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勉励自己勇往直前。蕅益大师亦言:“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逸境为大鑪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由此可知,患难及横逆是淬炼修行人的洪炉。

  佛法中说,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为了成就道业,修行人必须在挫折的考验中调伏自心,一点一滴消除累劫以来的烦恼尘垢,如同河床上的石头,在急流的冲激下,才能磨去锐利的棱角,变得光滑圆润。

变动中如如不动

  佛法是究竟明达的智慧。从无上乘的观点而言,人生一切顺逆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短暂出现的假相。诸法本空,苦乐、违顺等境界,都是自己心念的分别。心中若对外境的变化保持一个能知之心,不加以取舍,不因一时的境遇而妄生忧喜,则能在变动中如如不动,万物静观皆自得。四祖道信大师言:“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陶渊明自述:“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外界是喧嚣还是宁静,是顺境抑或逆境,完全取决于自心。若能体认万法因缘假合、无常变迁的真相,知足常乐,随缘尽份而不贪求非份之物,就能坦然面对逆境,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心境能够不随外境起伏,才能在困难挫折中生出清明的智慧,在看似阻碍重重的环境中找到新生的道路,这便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