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本期主题:以病苦为师







 

从身心学(Somatics)观点看待身体的不适

文╱国立台东大学身心整合与运动休闲产业学系教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身心学博士.
   Body-Mind CenteringR 合格动作调整师.
   Polestar Pilates国际合格之指导员.
   GYROTONICR & GYROKINESISR 国际合格之指导员.
中台武术馆武术教练 刘美珠


  “病痛”不是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讯息,
  它提醒我们需要休息与调整,
  它提醒我们身体需要好好地被照顾,
  并满足其基本的需求,
  它也提醒着我们要注意“身体”每个当下的运作状态。

  “病痛”是人体天然的警报系统,
  没有疼痛的能力,身体无法保护自己,
  也无法得到适时的调整;
  藉由疼痛的感觉,
  感受身体的存在,也感受身体的运作方式,
  进而倾听身体的内在节奏,
  重新寻找一个和它工作的方式。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身体”,
  谦卑地面对“病痛”,
  并以微笑来接受“病痛”带给“身体”的冲击,
  自然而然,你会知道该如何来面对身体,
  进而面对自己。


  “身体”是什么?“病痛”又为何?带着病痛或残破的身体,是上天给我们的处罚?还是一个人存活下来的另一种磨炼和挑战?你是个倒楣、可怜的不幸者?还是拥有了一个认识自己、和自己更亲密互动的最佳机会?一念之间,存乎个人。与其怨天尤人,忿恨不满,还不如重新体认自我对待“身体”的态度,以及学习如何面对“病痛”带来的不适。能够坦然地面对自我的身体病痛,放下抱怨与自艾自怜,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倾听身体,了解疼痛的原因,进而寻找一个和它相处的新模式;如此,也就能逐渐清楚地了解自己,更欣然地面对自己,走这一生。

价值观扭曲──物化的身心

  在资本主义的充斥下,人们不断地要求身体物质上的享受、感官上及欲望上的满足,甚至身体上的强烈刺激,往往使得身体最深层的内在感觉被干扰、被困惑,体内细微的需求被忽视,而最原始的动作本能也被遗忘。在文明科技的发展下,电灯的发明使得二十四小时都可以是白天,许多人不自觉地进入了日夜颠倒的生活型态,身体的内在节奏与生理时钟完全被搅乱,身体基本的修复能力被破坏而不自觉;尤其,电脑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们长时间依赖电脑的工作模式,造成身体僵硬在固定姿势上所带来的疲劳与不适。

  在这种身体活动逐渐减少,而基本体能与生物功能急速退化的情况下,不仅压抑了身体原有的内在律动,更阻断了身体对内与对外的觉察能力;逐渐地,“身体”成了人们机械性操作的工具,不断盲目无知地滥用它。“身体”只是人们追求名利的手段,由于世俗美感的潮流,身体也被无情地摧残与破坏,充斥于改造身体的相关工业中,包括整容手术、化妆品、塑身减肥、流行服饰、色情交易和健身,持续地切断了人们和身体之间的亲密联系;在商人的操弄手段下,身体已成为赚钱的重要工具,人们已被严重物化而不自觉。

  而学校的教育,仍着重于智育的增强及考试能力的提升,虽然老师们已尽可能地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内容和策略,但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指导孩子们认识外在世界的各种文化、规范、现象与知识,却没有机会让他们学习认识内在世界的自己及引导他们了解自我的需求是什么。

  虽然,学校安排了“健康与体育”课程(这是学校教育中唯一直接有关身体教育的课程),但我们的身体教育却是失败的。体育课中,似乎只在乎身体的基本体能或运动能力好不好,运动技术的学习与表现棒不棒,运动技能测验的成绩有没有达到标准,而始终没有提供一个适当的课程内容教导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身体,体会自己身体的感觉,学习如何和自己的身体相处,以及如何藉由身体表达自己。

  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落实“身体”本身的教育,却只有外在运动技术的教学。如此,对无法达到基本体能标准的要求、运动技能表现或考试不佳的孩子们而言,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是没有信心的、是挫折的、是失败的……。于是,“我的运动能力不好”,逐渐变成“我不会运动”、“我不会动”……,愈来愈不喜欢动,就是体力愈来愈差,当然,也就愈来愈不想动。结果,身体运动的经验是辛苦的、是训练的、是失败的,是被处罚的……。这种负面的身体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一辈子对身体活动的习惯及好恶,也形成他们对待身体的负面态度。

以身体为师── 身心学的兴起

  由于商人的操弄、媒体的操作,以及学校教育的忽视,身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被扭曲了,人们逐渐迷失了身体,也迷失了自己。然而,许多藉由身体探索而解决了自己身体病痛的人们,却在世界各地开始提出“以身体为师”,学习倾听身体的法则与原始律动,了解与身体沟通的语言及形式,而发展出许多方法。他们藉由身体重新认识自己,并从了解自己,进而更喜欢自己且接受自己的身体,甚至面对自己的病痛。他们一致强烈地呼吁:“该让富有心灵与智慧的身体(mind body, the thinking body, body knowing)抬头说话,让‘身体’与‘心智’合而为一,互为主、副,并共同合作。”也藉由许多实际操作的身心技法(somatic approach),提供人们与自己身体工作的管道,逐渐形成身心学(Somatics)这个新领域。

  身心学(Somatics)的兴起,基本上就是源自于个人为了解决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问题、病痛,或是对身体现象的好奇,进而对自我身体的重新探索,随着不断体验的过程和经验的累积,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派别的身体疗法和技巧。例如:奥地利演员兼歌剧家亚历山大先生(F. Matthias Alexander, 1869~1955),在他表演生涯的最高峰时期,患了慢性喉炎引发失声的现象,在求医无助的情况下,转向内在自我观察和探索,进而在自我治愈慢性失声的过程中,发展了“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此技巧针对头、颈间的关系,以及脊椎排列位置之调整有很好的效果,逐渐广泛地运用于音乐家、舞者、演员和一般人的身上,作为调整与治疗身体的良好技法。

  另外,欧洲新体育教育家金德乐女士(Elsa Gindler, 1885~1961),也是透过自我探索的呼吸方法治愈了自己的结核病,而她的方法则发展成今日有“西方禅”之称的一派身心调和技巧,称为“感官复苏”(Sensory Awareness);而物理学家费登克莱斯先生(Moshe Feldenkrais,1904~1984),则因踢足球造成膝盖受伤的问题,在重新面对疼痛,寻找身体使用的机转后,发展出他独特的身心技法──“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和“动中觉醒”(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这些不同的技巧随着个人的需要和因应社会变迁的需求,逐渐走向百家争鸣、各放异彩的局面。最初,人们对这些另类的身体教育和治疗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身体疗法(body therapy)、动作治疗(movement therapy)、身心整合(body-mind integration)、身体工作(bodywork)、手疗工作(hands-on work)及身心技巧(body-mind technique or approaches)。直到一九七六年,Thomas Hanna根据这些不同技巧的共通性,整理出其基础理论,界定了这个重视身心整合、强调由内在去经验身体感受(experience from within)以了解身心现象的研究学门是为身心学(Somatics),并发行了此领域专有的杂志:Somatics—Journal of the Bodily Arts and Sciences。于是,各派身心调整及身体疗法技巧的发展者,逐渐有了共识,而形成新兴的研究领域。

觉察反省,活在当下── 身心学的基本精神

  在身心学者的理念中,人类的身体是有智慧的,而人体的动作有其深层意义──每个人行为和动作的呈现,均有其潜在之意图。因此,透过身体动作实际操作的体认,人们可以重新反省个人内在意图,学习与了解到“我是谁?”“我到底有何需求?”“我在追寻什么?”“我是否能操控我自己?又是如何掌握我自己?”于是,回到身体为原点,体会和反省自我的动作经验、内在的感受和需要;能够开发身体觉察,重新体知身体的使用方式,做自己的主人。在探索身体的过程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并能学习终其一生享受生命当下的每一刻,这些都是身心学理论和身心技巧实施的基本精神。

  身心学的提出,就是要唤醒人们重新用一个新的观点与态度来面对“身体”,它不仅是人们口中的臭皮囊,或是人们眼中的漂亮身材,而是一个充满智慧、有感知的、能够自行运作的、不断地动与改变的有机体。当人们对待“身体”的态度改变了,就能逐渐以一个完全不同的心态来面对“身体”的各种现象,包括“病痛”的存在。

  身体的功能丧失,必有其形成的原因(通常是内在的节奏被破坏、身体使用的方式不当、过度的摧残……),而如何找到身体内在的节奏,重新寻得其运作的律动模式,活化其功能,就得要向身体内在探索,以“病痛”为师,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