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本期主题:懂得欣赏,让人生更美







 

嫉妒与羡慕的心理动力分析
──Satir冰山譬喻之运用

文╱国立暨南大学心研所博士候选人.普天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沾


   嫉妒与羡慕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常是令我们做出后悔行为的引爆线。也因为嫉妒和羡慕的心理作祟,我们不乐见他人拥有美貌和才能,对于别人的财富与美誉等成就,造下恶言、诋毁、嘲讽等口业。严重时,还会产生排斥和伤害他人的恶行,显见嫉妒与羡慕是平静心灵的克星。如何对治这样的克星,并加以转化,成为提升自己心灵层次的逆增上缘,也是生命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希望藉由介绍Satir的“冰山”譬喻(详见图一),协助我们觉察嫉妒与羡慕背后的心理机制,找到“转识成智”的心钥。

不因物喜 不以己悲

  基本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在企图满足个人的需求,也是行为的动力来源。基本需求包括:被爱、被重视、被了解、被接纳、被认可、被肯定、感到生命有意义和有价值等。在成长与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学习到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点,作为获得这些需求满足的依据。常见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将个人的际遇、名利、声望、美貌、才能与财富等经验,作为形成自我概念的来源,内化成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成为生活努力的目标。例如,有些人认为拥有身分和地位等,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和能力的,因此,汲汲营营在生活中打拚,努力获得名利与财富,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赏。这样一来,便在生活中不断和他人比较,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羡慕和嫉妒的情绪反应,即是源自于和他人比较后,触发自己感到不足和欠缺;若误以为自己财富或地位不如人,是不重要或没能力的表现,极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出现“羡慕和难过”或是“愤怒与嫉妒”等复杂情绪反应。

  这样的心理机制,乃源自一般人倾向将对自己的身心感受视为客观存在,产生“自我”认同,误解并执着于五蕴假合的“我”为实有。然而,佛法认为“自我”只是个体加诸在“五蕴假合”形体上的概念,若将个人的际遇、名利、声望等经验,作为建构自我认同的来源,这些自我概念会受到过去业力和当下情境因素交互影响,有时会获得成就与赞赏,有时会感到挫败与失意;但无论是喜或忧,这些感受随时处于变迁状态,这样的自我概念并不等同于自我本身,也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安住觉性 掌握自心

  假使能够领悟到自己的佛性常在,不因外在际遇或困境来评价或贬低自我价值,也不和他人比较,活在当下并安住觉性,坦然接受生命的考验,不被现有际遇或情绪所影响,而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自然就能掌握自己的未来。

  综合上述,嫉妒与羡慕等情绪反应易被觉察,是提醒我们内在经验状态的温度计。若能觉知与善用情绪的线索,循线找出引发情绪的相关想法和期待等,就能敏锐觉察与掌握自己的起心动念,跳脱“情绪奴隶”的枷锁。是以,以“冰山”来检视“此时此刻”的内在经验,厘清引爆“嫉妒与羡慕”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何?有哪些观点与期待导致自己想要和他人竞争和比较?方能找到掌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转识成智”之钥。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