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本期主题:学习承担









家业与道业

文/普圆精舍、普行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尊

  
  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是大多数人必经的人生历程,尤其在尚未学佛之前,更是将此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大事。等到开始听经闻法之后,才蓦然了解“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原来修行才是究竟的解脱之路。那么,在家居士如何在承担家计、生儿育女之余,同时兼顾道业?在艰辛而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庞大的压力往往造成夫妻的摩擦增加、关系疏离,加上个人主体意识过度膨胀,夫妻间时常为了芝麻小事互不相让,久之,陷入“怨憎会”的难解习题中,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夫妻的这个学分,该如何修习?

选择即承担

  《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导师常开示:“人格成,即佛道成。”可见修行是不离开世间,不离开众生,如果当下的因缘是在承担家庭的责任、面对人伦关系的善恶因缘,那么家庭不就是修行的道场?

  婚姻让人快速成熟,艰苦婚姻的磨难,则令人早衰。有人勇敢地面对困境中的种种考验,默默地承担,期待早日走出风暴;也有人早早就弃甲曳兵,不战而逃;当然,也有人让自己耽溺于“受害者”的心境,怨天尤人,镇日坐困愁城,无法自拔。

  然而不论是“承担”、“放弃”或“逃避”,终究都是自己的选择(除非身心已经无法作主)。选择的当下,就是修行;选择之后的行动,同样是修行。无论如何,问题终究会有平息的一天,只是不同的抉择,将导致不同的命运,所以选择需要极大的智慧。在诸多选项中,“承担”需要更多的勇气、慈悲、智慧和定力。在考量是否承担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需要加入许多价值和目的的评估、判断,而形势果真尚有可为?自己目前的定位何在?如何承担?此中任一环节,无不在考验着当事人。

随缘了旧业

  而一切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何怨之有?倘若选择逃避,通常是因为缺乏勇气,无法面对,既然没有面对问题,怎能期待结果的改变。选择放弃,是认定已经无可作为,不如另辟蹊径重新出发,瞻望未来有更开阔的远景,不是值得庆幸吗?选择承担,是怀抱着希望,认为事情犹有可为,不是更应该“欢喜做,甘愿受”吗?《达磨二入四行观》中的报冤行说得很透彻:“……是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要“甘心甘受,都无冤诉”,才能解冤释结。

  俗话说:“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那么就一个佛弟子来说,尚且需要提醒自己在每个因缘中消业转业,吃苦了苦,以免在爱恨情仇的纠结中,旧仇未解另造新殃,成为永世的牵绊。再者,如何在承担中做到不求回报,也是重要的课题,否则境风一来,很快就会倍感挫折,无力前行。这些都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俗谛”,说易行难啊!

处处是道场

  除了俗谛之外,还要有真谛作为后盾,因为无论面临任何困境,“空观”都是心灵最好的休歇处。经常诵读《金刚经》,并思惟“无住生心”和“缘起性空”的道理,体解一切苦痛皆由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起,烦恼瞬间就转为菩提;静坐更是每日必行功课,让所有的妄念在出入息间沉淀销融,进入一个无比清凉自在的心世界。

  如何在生活中达到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心念经常清楚明白、处处作主的中道实相状态,是个最大的挑战,却也是让问题迎刃而解的上上药方。庄子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当心镜明鉴无碍时,遇事自能适度承担,随缘任运,不拒不迎,圆融无碍,否则将自诒伊戚,得不偿失!

  能够将空、假、中三谛圆融,不就是最高的佛法?婚姻路上,乃至人生,处处无不是修行的道场!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