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本期主题:学习承担









打造生命成长力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熔法师

  
  生命的提升与成长,绝非天生的、自然得到的,必须透过精进、努力,而其关键点即是“承担”。承是接受;担是挑,以肩承负之意。承担得了来自外面及内心的压力、挫折,淬炼为生命的胆识与智慧,产生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具备这样的特质,才能扛得起应承担的责任。

护法护教 忍辱负重

  一个人勇于面对压力、逆境,即会调整原有的观念、想法,以化解压力,度过难关;一个人愿意承担责任,即会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来达成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认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聪明才智大者为千万人服务,聪明才智略小者为十百人服务,至于没有聪明才智者,至少要为一己服务,这即是承担的观念。正因为有承担,所以国父终其一生,都在为革命奔走呼号,为推翻专制政权、解救国家、人民而努力,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其承担的魄力与胸襟,实令人敬佩。这样的努力,不但个人生命得以成长,政治、社会的民主亦随之萌芽。

  佛由人成,古德说:“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成佛,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因地修行,如:释迦牟尼佛过去曾为能施太子、忍辱仙人、鹿王等,为济众不惜布施自己的财物、体力、生命,在因地修菩萨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果没有过去的忍辱与承担,哪能有后来的佛果?唐代的高僧义净大师写了一首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此诗歌颂历代高僧大德,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一肩荷担起如来的家业,只因经典、戒律不全,排除万难,不顾个人死生,远赴印度、西域求法,为佛法的弘扬尽最大的努力。中国隋唐时期之所以是佛教光大的时代,即是因高僧大德忍辱负重,用生命写历史,两肩扛起如来家业,才得到的成果。有宽广的胸襟,强而有力的肩膀,所承担的责任就愈大,因发心广大,个人的压力、挫折,自然早就抛到九霄云外,生命亦因此而成长、提升。

认错改过 勇于承担

  世间人如果都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夫妇、兄弟、长幼、上下……各尽其分,即是承担责任,所有的人、事、物,皆能法住法位,自能家庭和乐、社会祥和。可惜一般人易于文过饰非,有过则推诿,有功则相争,无法面对挫折、压力,这样的人生即找不到成长的使力点,难以提升,道路愈走愈窄,世界愈来愈小。要改变这样的窘境,必须先改变知见、观念,将“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人生才会愈走愈光明。

  战国时代,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即为承担的意义下了一段注脚。廉颇是赵之良将,因攻城野立下大功,受封为上卿,后蔺相如因外交的贡献亦封上卿,官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满,时时想找机会屈辱蔺相如。蔺相如不但不与他争,且处处退避。一日,车夫对蔺相如这样的行径提出疑问,蔺相如回答:“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这段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顿时惭愧不已,袒身负荆,亲至蔺相如家中谢罪。二人和好如初,并成为刎颈之交,齐心努力,为赵国带来二百多年富强的局面。愿意认错悔过,即是能承担的勇者。

  勇于承担过失并忏悔改过,不但是勇者,也是仁者。《中庸》云:“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修行人在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之外,更要端正知见,勇于承认错误,调整心念,修正习气,清净三业,才能真正承担修行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欲使生命真正得到成长,就从“承担”开始吧!





单元首页